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评述】
●考情分析
本专题知识作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历年高考均有体现。
1.从题型上看,该考点的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命题方式呈现多样化,注重了文字史料、图片、表格的使用,题式新颖。例如:2014年全国卷Ⅱ第24题、全国大纲卷第14题、广东文综第12题、四川文综第4题、天津文综第1题等就是通过图文史料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此外,2014年北京文综、安徽文综、福建文综等还有非选择题呈现,且分值较大。
2.从考查的内容看,秦至明清中央和地方机构演变的史实及特点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以唐、宋和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发展、演变最为重要,而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考查相对较少,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宗法制也多有涉及。
3.从考点分布上看,分布不均,但重点突出。2014年高考可以说继承了以往的惯性思维,加大了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与发展的考查力度。例如:广东文综第14题、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第27题、全国大纲卷第14题、上海单科第33题、海南单科第8题以及江苏单科第21大题等都围绕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内容挖潜考查,
●品味经典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源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点评:本题是一道分析判断型选择题,考查了君主专制强化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相互关系。此种类型的选择题难度不大,但对基础知识掌握运用的要求很高,需要逐个分析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分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2.(2014·全国大纲卷·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点评:这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通过所给的选择项,考查了明代内阁制与唐代宰相制的相同职能。可用排除法将其不同之处逐个排除,也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分析判断。
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处理政务,只是后来有些内阁首辅权势和地位提高“俨然汉唐宰辅”,但这不是常态,故A项错误;唐代宰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而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B项正确;明代内阁没有官吏任免权,故C项错误;唐代和明代管理地方政务都是地方官员,明代内阁和唐代宰相都不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故D项错误。
●考情预测
1.2015年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仍将以宗法制、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为主,但考查角度会新颖多变。一是从秦朝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把握君权和相权之间的不断斗争;二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过程。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法制等相关热点,重视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角,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原因。
2.高考试题重视对知识纵横联系能力的考查,一方面,要求考生分析政治制度背后的经济和文化因素,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将本考点知识与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重点归纳】
●复习指导
本专题知识点较多,内容庞杂,复习时针对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要有侧重点。
(1)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2)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注意两个“内涵”、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核心”:皇权至上。
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三个“特点”:①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②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③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
(3)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4)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复习时把握—个“趋势”、注意两个“联系”、抓住三个“核心”。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
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温馨提示
1.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指中央各部门的权力运作比较协调,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有利于社会和谐,并非是指该制度完美无缺。同时,该制度只是解决了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运作问题,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