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考点评述】
●考情分析
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区。2013年高考除浙江、北京、全国大纲卷外,全国各地高考试题都有涉及,2014年高考更是密集覆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1.从考查题型上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多数是材料式,新情景试题特别多,侧重了对能力的考查。例如:2013年安徽文综、重庆文综,江苏单科,2014年江苏单科、天津文综、海南单科等。
2.从内容上看,试题侧重考查20世纪50一70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中,“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是考查内容的重中之重。
3.从命题的角度看,主要有“成就”和“教训”,“成就”多数是集中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提供新知识背景、材料来变相考查教材相应的知识。多为非选择题,考查的范围广、角度多。
4.考查形式:本专题多引入数字图表、漫画、报刊、图片材料、文字等,考查方法多元化,文物、广告、统计表等,设计新情境考查相关知识点,纵横联系较大。
5.本专题涉及的时事热点知识也比较多,主要有“三农”问题和对外开放问题,需要多角度理解、整合问题。
●品味经典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点评:这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题干材料为史实表现,题目要求是这些现象要达到的目的,要根据所给的时间范围结合教材内容加以思考。
分析: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点评: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难度不高,解题的关键点是要理解材料内容,调动所学知识加以判断,用所给的选项与题干内容对应,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分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建国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能反映农民的期望、思想和要求,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都表现为“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故B、C项错误;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