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测试题十一(必修三第五、六单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5·邯郸)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卷一按语:“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这一按语表明( )
A.中国的“理”与西方的“法”相通
B.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
C.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
D.“法”与“理”各异互不兼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法”与“理”的理解。依据所学,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其目的在于说明西方的法律制度同样可用于东方的中国,因中国古代的“理”与此是相同的。故应选A项。
2.(2015·江西红色六校联考)“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以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当帝国的权力来自……”可以看出作者主张保留君主,从另外的材料又可以看出作者重视民力,总之,作者主张有限制的君权,这是君主立宪派的主张。故选B项。鸦片战争时尚未提出限制君权、主张民权的内容,排除A项;C、D两项出现在维新派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