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70分)
1.《资治通鉴》记载:“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除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原三省长官外,尚书仆射、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皆宰相职”。故“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司马光的观点是唐朝 “三省”体制
A. 具有代议性质 B. 分散皇帝权力C. 决策存在弊端 D. 决策程序繁琐
2.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就是在一定的“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B.距今4800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丝带、绢片
C.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D.《本草纲目》记载“麦苗,味辛、性寒、无毒。功能与主治:主清除热毒、益气调中……”
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4.自宋代至清代,科举盛极一时,江南才子不断涌现。而这些大才子大部分来自江南市镇,比如浙江嘉兴的乌镇,历史上考中进士的又64人,举人167人;而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乌程县在乡镇建社学5所,其中一所在乌镇,一所在南浔。在清代乾隆年间,建有分水书院,同治年间建有立杰书院,乌镇在清朝光绪年间建义学;乌镇在清朝就有私塾10多所。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明清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B .科举制度使得江南市镇学子读书风气盛极一时
C .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江南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D .自宋代以来,乌镇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