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这样评价儒家:“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以下能反映这一观点的主张是: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B.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D.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可以看出,儒家重视“礼”,礼就是伦理和社会秩序;A项是孟子的义利观,排除;B项是孔子“礼”的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是荀子的思想,强调民心的重要性,排除。
2.有人评价百家争鸣:“周朝后期……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A.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 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 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D. 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领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C项正确;A项错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就开始出现;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面对“政治混乱”的局势,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反映了对重建社会秩序的追求,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都认同”,排除。
点睛: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3.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