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有些君主还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这些想象说明
A. 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C. 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
D. 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是战国时期君主对士人待之以宾主之礼,甚至弟子之礼,这反映出战国时期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A项正确;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以吏为师”是秦朝的史实,故D项错误。
2.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者的政治诉求
3.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A. 强调制度与秩序
B. 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 重视道德与人伦
D. 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