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3.概况
(1)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文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
(2)魏源: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4.影响
(1)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索,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在解决内忧外患的争论中出现了“体用之争”。
2.表现
(1)洋务派的主张: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2)顽固派的主张: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评价: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