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中学近几年高考文综分数一直不高,我认为这与上述复习教学策略有极大关系。如何才能走出这一困境,我认为高三日常历史教学应该做到9个字,就是“零起点,慢进度,深分析”。
“零起点”主要是针对将高三的历史教学视为复习,认为学生在高一、高二已经学过了这一套历史教材,到了高三,就是划一划知识点,理一理线索,然后就是学生背书和做题。其实,高一时期学生的年龄、教学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都与文科的高考所要达到的水平有相当明显的差距。历史学科所谓“副科”的地位也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高考文科之所以选择历史等学科作为必考的科目,实际上是将这些科目作为学生进入高校社会的人文学科学习的知识和能力的预备,仅凭高一、高二的学习肯定是不够的。
“慢进度”就是在能够完成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范围的教学的前提下,稳扎稳打,充分利用好高三学习的并不非常充裕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日常的教学过程必须使教师有必要的时间去分析和阐释历史知识,渗透相关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切实理解的落实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且能够有时间通过自主的思考形成相应的学科能力。
“深分析”是的“九字策略”核心。“零起点”必然要求“深分析”,因为这一过程不是已有知识的重复,而是一个新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取过程。每一个历史问题都需要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形成新的认识。没有一定深度的历史教学过程是达不到这一目标的。“慢进度”是“深分析”必然要求,也是做到“深分析”的不可缺少的保证。现在的高考命题不是凭对教材的死记硬背便可以解答的。“深分析”也是贴近高考所要求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所必需的。“深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必须是适度的和合理的,应该是依托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要点,进行必要的阐释和深化,强调必然性的逻辑关系。不能无原则,无止境的任意扩展,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教学的时间和高考的范围。
三、学生如何学?
在高三复习中,学生自己学习上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无论多么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消化和落实。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是与考试相关的学科知识的强化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备考策略中,也是具有举足轻重地影响的一环。一个比较普遍的错误认识是将这一过程理解解为“背书”的过程,认为它无非是对教材知识的重复性的记忆。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引导下,高三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在上课时“划书”,圈出教材中的“重点”,学生在教师授课以外的时间尽力去把教师所圈定的教材语句“背”下来。机械记忆很难持久,遗忘很快就会发生。于是,通常的“备考策略”就设计了对付遗忘的方法——多遍教学,多轮次的复习。可以这样说,这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样的学习过程,不管学生最后高考的结果如何,带来的普遍性后果就是:其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厌倦,使本应该充满魅力的历史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苦役。对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的发展至少是不会有正面的影响。其二,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无从发展,更谈不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剩下对教材表述的重复和盲从。其三,每年高考考完后面对不理想的文综分数,感慨一年努力白费了。
即使从最功利的高考得分的角度来说,忽视学生自己的消化和落实的多遍教学、多轮次复习的策略也是有问题的。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背下来的东西在考试或用不上,考试中考的东西很多都是记忆的教材知识以外的东西。结果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和指导的不信任,将教师也置于尴尬的地位。虽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排除高考命题存在有待于改进的方面,但是中学的历史备考教学策略的偏差也必须收起足够的重视。
毫无疑问,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掌握肯定上不能缺少的问题在于如何指导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认为,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的东西应当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对基本的、一个一个具体历史事实的叙事和评价的题解和掌握。这种掌握不能局限于对教材的语句的记忆,而是对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的追踪和对其背后逻辑关系和历史价值的思考和领悟。例如,课本中讲:“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引起各界不满。”即使学生将这些话准确的“背”下来了,仍然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这一历史事件与辛亥革命的成与败有什么逻辑联系?如果真的在考试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是难以说清楚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指出:“各界的不满”其实主要应该是汉族官僚和立宪派人士对清朝最终丧失了信心,在武昌起义发动以后,他们影响或者主导了许多省份的反清独立,推动了武昌起义终成燎原之势。但是,也正是这些旧官僚、立宪派的泥沙俱下,使革命阵营中充斥着异己力量,终于使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
第二个层次:学生通过整合比较广阔的时间或空间背景下的历史现象,形成对比较长时段的比较宏大的历史过程的认识和掌握。也就是说,最好能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具体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概括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和阶段特征,这些阶段和特征可以是多视角的。例如,在引导学生掌握上述具体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近代西方民主宪政发展的主要阶段的阶段特征,这些阶段和特征可以是多视角的。视角之一可以是这样的一个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14世纪至16世纪,君主专制的兴起和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二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蓬勃展开,近代民主制度的创立,近代西方政治法律的理论和制度的形成。
第三阶段:19世纪,西方国家民主化的深入发展和最终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对教材知识的吸收、整合与提升。学生可以据此思考相关的各种历史现象,选取必要的素材,解决遇到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就此争论:你说的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无法完成的。必须承认,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与教师的深入教学是分不开的。一个比较遗憾的现实是,现在的教学模式和教材的表述,以及基于高考目标的教学,学生很难做到充分的自主思考。所以,我在这里没有用“自主学习”这一概念,而是想探讨在当前的状况下,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应该如何达到对高考有效和对学生的发展有益。也就是说,通过我们的教学,给学生自己学习提供充分的条件,学生得到的是思考的逻辑和知识的系统与联系。通过这样的学习与探讨,为以后的自主学习逐渐地辅平道路。
总之,我是希望通过对高考复习关键环节的认真反思与探讨,能够真正把高三复习放置于坚实的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期望能对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有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