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
在语文课例研究中,王荣生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开发出了“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议”“课例兼评”“课例综述”“共同备课”这六种样式。下面细作介绍。
1、名课研习
细致解析优秀语文教师的名课。
样例片段:(王荣生《案例研究——董承理老师〈读伊索寓言〉研习》)
前面谈到,流程的走向是“预设”的,但又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从上面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如此的一些诀窍。
比如“流向”,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达成教学结果的需要,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环节,从上一个环节流向下一个环节,最终抵达课堂教学的终点。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阶段以2~3个为宜;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和2~3个环节的把握上;在时间分配上,大致是喇叭型的,流程越往下走,越要留有充裕的时间,终点处更要充分展开。
说到展开,就可以讨论流程的疏导处了。郑桂华老师的课有这样一个特点,比如《安塞腰鼓》这节课,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年级,她都可以上。我以为诀窍在课堂教学流程的疏导处,比如“圈出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的句子”这一处和“发现词语和句式的特征”以体会“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这一处。感觉强烈的句子,可能有的班级圈得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词语和句式的特征,有的学生发现得少一些、浅一些,有的多一些、深一些,这里有很大的调节余地。换句话说,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都按流程的方向在学习,都经历了学习的过程,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他们所获得的,是他们能获得的,而不是老师硬塞给他们的。再换句话说,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节和生成的,比如《安塞腰鼓》的句式,可以是排比、反复这样的程度,也可以是句式视觉美感这样的程度;在某班的一堂课,教学内容具体落在哪个点,要看情况,看学生能不能发现,看老师的引导能不能起效,看学生相互之间能不能触发,看学生与课文、与教师的对话中能不能生成。我以为,郑桂华老师的课抓住了对话教学的实质。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而教学内容的生成,是在教学流程调控下的生成,是朝着流程终点的有方向的生成。
关于“名课研习”的具体样式,可参考以下材料:
王荣生《案例研究——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全球教育展望》近期发表。
王荣生《“美”“巧”“活”“实”——欧阳代娜老师〈岳阳楼记〉研习》,《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
王荣生《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魏书生老师〈统筹方法〉研习》,见郑桂华、王荣生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中学教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2.课例研讨
由一堂课延伸而来,研讨执教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某种主张,讨论其在课程论或教学论上的意义。
样例片段:(王荣生《引子、主题及文章体式——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