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美普遍存在于数学之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真是“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数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数学美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欣赏、去感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渐形成数学美感。
美育和智育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作用的、互相补充的。教学心理学和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能充分发挥人脑两个半球的功能,使其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培养学生用数学美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如余弦定理有六个公式,一个一个地记忆较困难,如果根据a、b、c和A、B、C呈现轮换对称的特点,那么只需记住其中一个,就可以写出其余五个,这就是利用和谐统一美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的本质,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他著名的解题表中,安排了“检验回顾”这一解题步骤,这不仅是引导解题者回顾小结解题中的收获与体会,而且还有让我们去发现和体验题目和解法中蕴含的数学美的意思,这对我们的解题教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热爱、追求数学美,进而能发现美中不足,改造美中不足,推动数学的继续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只能借助对具体知识的解剖、揭示,引导学生去逐渐认识、理解,因此,数学美育只能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通过耐心的启发,步步诱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和领会。另外,数学美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果,而只能靠日积月累。因此,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必须长期坚持,既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计划,更要有顽强的毅力。
在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面前,老师的头上似乎闪烁着圣洁的光环。因此,教师应该处处起好模范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精神影响学生。教师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对教师所教学课的情感,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了“名师”对数学的无限热爱和追求,才会有同类情感的“高徒”。当然还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并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满意,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事实证明,教师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精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对数学教学及学生的品质的形成、内化至关重要。虽然这种教师的情感引导是潜移默化的,但影响却是永恒的。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过程中既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担负了相对独立的任务,即使在目前应试制度存在的条件下也是可行的。因此,我们应对情感教育在数学中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段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