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三问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策 有多少亮点值得期待
阅读: 2070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0/11/19 9:30:26
分享到:
  能否真正选拔偏才、怪才
事件回放
7岁开始写作、现已出版9部作品的“90后美少女作家”蒋方舟,于2008年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并被清华大学降低60分录取。该消息一经传开就引起一片议论之声。有人说此举对其他考生不公平,也有力挺派坚信“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真理。
记者曾经听闻这样一则老清华的小故事:有一位同学在诗词方面非常有天分,但是他上了清华的物理系,在数学考试的时候他不会答卷,就交了一张白卷上去,上面写了一首诗。判卷老师也是一个晓通文理的大师,他看这首诗之后哈哈大笑,写了四句话,叫“卷是白卷,诗是好诗,人各有志,给他六十”。
能否真正将“偏才”“怪才”选拔上来,需要高校的土壤,更需要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机制和选拔手段。我们看到,除了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学校在自主招生方式与手段上,打破常规,以面试成绩为主、高考成绩为辅的“破冰之举”外,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大多数高校依然以高考成绩作为硬指标。
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教师常保成就撰文指出,自主招生以高考成绩作为硬指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特长生的入围。尽管自主招生政策发布的初衷,是想给予高校一定比例的自主权,可以绕过分数真正地选择“个性”学生,但是在传统的考试方式、内容和评价机制下,显然,自主招生的实施只能是威慑于传统思维“分数是硬道理”,又把统一高考这把“尚方宝剑”抬出来。
人民网网友“平凡的世界”在论坛中指出,以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为例,让“偏才”“怪才”脱颖而出,恐怕必须令那些手握推荐权的校长先行“怪”起来,即不光要求其擦亮一双辨“偏才”“怪才”之眼,更要求其练就一副推“偏才”荐“怪才”之胆,力排众议,敢于让自己一手推荐的人选,既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又经得起历史的考证。
当然,也有专家对自主招生纳“偏才”、“怪才”的做法给予冷静的思考和审慎的提醒。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闫广芬就强调:“特别突出”、“特别优秀”、“特别优异”是一些高校对于自主招收优秀考生的要求,我们需要研究的是这些“特别”的内涵到底是指什么?还需要追问的是谁给出这一“特别”的标准?是谁真正达到了“特别”?如何达到的?又是如何选拔的?当这一系列追问逐渐得以清晰之时,那么一个公正、公平、清晰、多元的各具高校不同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才得以形成,也才能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具有公信力,也才能真正起到这项政策应有的作用。如果没有良性、健康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做保证,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是难以形成的。而没有一个明晰的人才评价体系,自主招生政策的每一步推进或者突破必将带来争议,甚至走向反面。
  是否仍是“掐尖儿”的战斗
事件回放
某考生参加了2010年的“五校联考”自主招生,考试成绩还不错,先后取得了清华大学的10分加分和上海交大一本线录取且满足第一志愿的优惠。考生和家长反映,考不好难受,考好了也会犯难:因为按现行的自主招生政策,考生只能与一所大学签订自主招生优惠协议。在这两所名校间舍弃一所,真的称得上是一种“甜蜜的烦恼”。最后,冲着上海交大可满足第一志愿、冲着上海这座城市,考生一家选择了上海交大。可是,这位同学的“烦恼”并未就此结束,反倒接踵而至:他的任课教师、班主任、中学领导接二连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孩子及家长的思想工作,动员其弃交大而投清华。直到孩子家里已将与上海交大签好的招生协议寄出,学校一干人马才最终作罢。
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高校都希望能招收到优秀生源。许多高校不仅面向全国招收高三的优秀学生, 而且还把目光聚集到高一、高二的优秀学生身上。不少高一、高二的学生为报名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常常缺课, 四处报辅导班, 以应对招生高校的笔试和面试。这使得不堪重负的考生们更加苦不堪言。
这情形导致自主招生逐渐演变成为一些高校急功近利的争夺生源大战,也有人称之为 “掐尖儿战”、“伪自主招生”等,还有人说,大学自主招生正变身为“小高考”。
面对高校为了抢优秀生源,不断提前自主招生的时间,以便抢在其他大学之前圈定学生的做法,教育部在2006 年对高校自主考试的时间做了规定,发布了《教育部关于2007 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自主招生高校校内考核时间不得早于1 月1 日,面试一般应安排在寒假期间进行,以免干扰和影响中学正常教学秩序。不过,统一规定时间虽减少了对中学的影响, 但对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来说又成为了新问题。因为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时间相对集中,同一学生难以参加多所大学的自主考试而影响报考,或忙于赶场,在数天内参加多所大学的考试。
有专家指出,这种“掐尖”的状况,会造成高校间的恶性竞争,违背了自主招生之本意,并进一步扭曲教育的本质,陷入“应试教育”怪圈不能自拔。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看到“多校联考”做出了尝试与探索,2010年自主选拔录取中,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5所著名高校首次合作招生,实行“五校联考”,学生参加一次考试,可以选择其中两所大学,如果两所高校的要求都未达到,考生还可根据规定,用该测试成绩向第三所学校提出申请。随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宣布实行“三校联考”。
多校联考,一方面减轻了考生因报考不同高校而四处赶考的经济、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联考高校的自主招生组织效率,同时增加了各自主招生考试的影响力。
但是,也有专家指出,多校联考,只是让高校之间的“掐尖儿”战斗,从“散兵作战”,演变为“集团军作战”,形式变化了,但性质未改变。2011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新政,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值得期待。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 kostbar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