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高考研究 >  阅读文章

新课标引导下的语法教学探索——一节语法课的设计与反思

阅读:247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7/31 14:33:44
一、中学英语新课标对语法教学的定位
在以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中学英语新课标中, 语法不再是教学的出发点, 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套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等级来划分的培养目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种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其中, 语法与语意、词汇、功能、话题一起构成语言知识。可见, 语法能力的培养只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语言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新课标中, 语法教学的地位确实有所削弱, 但它并不是被摒弃了。这样既不失语法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为语法而语法的弊病。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法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显性语法教学中, 教师通常采用演绎法来教授语法规则。演绎法的教学模式为: 规则——例句——练习。尽管演绎法直截了当, 省时省力, 学生压力较小, 但它也会养成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师灌输的语法知识, 他们更多地依赖记忆。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一总体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九点宏观的教学建议。根据这九点建议的精神, 语法教学模式也应调整和改革, 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语法学习过程。《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新认识中学语法教学的目的, 改变语法教学的方式。不要把语法学习当成是简单地记忆一些语言规则, 而是应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交际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内化语言规则, 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
三、教学内容分析和目标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年5月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模块第一单元语法,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作为语法系统的学习,这一语法点属于新授课;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经常见到这种语言现象,因此不会陌生,理解上没有太大问题;这其实正是新教材语法呈现的特点──在正式学习前作足够的铺垫,从而减少焦虑,增强信心。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在熟悉了解这一语言现象的基础上,能在口头的交流中熟练转述他人的话。
四、教学主要环节
1、发现语言基本规律  
学生活动:观察5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句子,进行对比,发现转换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并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引导下,提炼规律。
本环节目的:让学生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转换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培养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总结归纳的能力。
5组句子如下:
“I am very glad to visit your school”, she says.
She says she is very glad to visit our school.
She said to her son, “I will check your homework later.”
She said to her son that she would check his homework later.
“I am leaving today” Joan said to Tom。
Joan said to Tom she was leaving that day.
Miss Li asked Bob, “Have you read the book?”
Miss Li asked Bob if he had read the book.
She asked Jim , “What are you doing?”
She asked Jim what he was doing.
2、不同情景下的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
新课标提出“知识的情境性”,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对学习过程的动态指导,使学习者通过活动在其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需要教学设计者在教学中开发、设计综合的教学环境,如设计适当的“情景”,以利于学生在背景或模拟背景中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获得可迁移的一般技能。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不同的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练习,注意力分别集中在人称、时态、时间、词序的变化上面。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情景中的练习,达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熟练转化。
3、在特定情境下的综合应用
在语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尽可能逼真的、反映知识生成和应用的学习情境,创建良好的实践场,把抽象的语法知识融合在情景之中, 创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生活化的氛围中领悟语法规则的内涵并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景设定:模拟编辑部,学生扮演责任编辑,每位编辑都要阅读不同读者的来信,并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向其他小组成员转述自己所阅读的信的内容,在转述中运用前一环节中所学知识和内容(即人称,时态,语序,时间和地点状语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确定本期主题。
在此过程中,学生注意聆听别人转述,做适当记录,并对转述的同学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Item
Evaluation
changes of “persons”
5
4
3
2
1
changes of “tenses”
5
4
3
2
1
changes of “time”
5
4
3
2
1
word order
5
4
3
2
1
added words
5
4
3
2
1
fluency
5
4
3
2
1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上语法教学课同样可以在轻松愉快,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关键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在不断的观察,发现和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反思这节实验课,笔者认为在语法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的设定
语法教学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知”,更重要的是为了“用”,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语言去做事”。同时帮助学生将孤立和零碎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纳,提炼“精华”,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例如本节课的目标重点就是把目标结构运用到说的任务中
2.任务的设计
教学活动和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使学生有话可说;任务的完成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任务的难度应该是有层次性的,有难有易,以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并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让学生逐步适应。例如本节课的任务都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熟悉的题材,所以学生都能参与;形式上涉及到了听说的技能;而难度方面逐渐增大。
3.教与学的方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和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一步步完成学习的任务。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包括观察语言现象,发现提炼内在规律,运用所得完成各项任务等,其中应该既有个体的独立学习过程,也有合作学习的过程。例如本节课在大部分的任务中,都设计了双人或小组交流的环节,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获得自我修正的机会,从而减少使用语言的焦虑。
4.评价策略
语法教学也应重视发展性评价,除了在学习结束后以测验,考试等传统形式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外,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在课堂上,则主要是来自同伴,教师的评价和学生本身的自我评价。评价的标准应该尽可能具体化,例如在本节课的各个环节,教师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参照标准,获得来自不同主体的评价。实践证明,评价手段在课堂上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找到发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逐步形成。
五、结束语
《论语言教学环境》的作者Jack C. Richards 认为语言运用能力是落实到具体语境、交际任务、语言行为上的实际能力。在他看来, 贯穿于语言能力中的语法不是交际组织原则, 而是交际能力的组织部分。语法知识越丰富,语言运用能力未必越强, 因为语言运用能力是在语法与其它语言技能的相互作用中得意实现的。因此, 语法教学不应是枯燥的规则讲解加上机械的句型操练。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 教师应致力于把语法教学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努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掌握语言的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7月
2、《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法教学策略》邓毅群,钱芳; 江西教育科研 2007年 11
3、《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语法教学模式及评价策略》陈艳华 http://www.pep.com.cn/ge/jszx/jxyj/wjl
(北京 侯艳艳)
     来源:网络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