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现代诗究竟应该怎么教?——关于诗歌教学模式的一点思考

阅读:229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4/15 20:57:25
  日前,我作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课例综述,分析了37篇关于这首诗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课例研究等资料,总结了一些教师对该诗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如下套路: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朗诵诗歌;教师抛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发言,教师引导、总结、纠错,终于读出主题;再加以拓展、迁移,联系其他知识和现实生活,使主题获得升华,最终“功德圆满”。这个套路有许多变式,具体操作中可能顺序不同、主次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综观众多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可以发现不是一两个教师在运用这个套路,而是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都会自觉地套用它。

这里我要探讨的几个问题是:

其一,诗歌需要朗诵,这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但诗歌到底需要怎样的朗诵方式?课堂里是否一定要有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这样的表演?是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齐读或分角色朗读。我认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并不适合分角色朗读,让男女生分开读不同的段落,很容易误导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教师的范读也不可取,因为一旦教师以自己的示范给全诗定下基调,学生便自然接受了这样的感情暗示,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便会呈现单一化倾向。我认为,教会学生最基本的朗诵技巧之后,不管什么诗的朗诵,都可以让学生自由进行。自由朗诵,然后相互表演朗诵,在表演中分享感受,或者产生碰撞,进而深思,这是学生自主感悟诗意极为重要的手段。

其二,新课标进入实施阶段之后,有关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理念被奉为金科玉律,但这种理念是否得到正确的理解并被合理地运用了呢?我认为未必。请看一个教学实录中教者自加的注解:

师:请一生读课下注释……(课下注释不详,此处教师有意不多作介绍)

听录音带朗读,学生齐读。

(录音带读得很温情,对学生是一个误导,正好)

这首诗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再次误导学生)

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来诵读全诗。(此时学生以为诗已经讲完了)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生:1989年。(此时学生都意识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海子离世是同一年,表情充满疑问)

师:死前海子用铅笔在一张碎纸上写下“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学生震惊)

那么海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正式介绍)

(整个介绍过程中,学生凝神屏气,听得很认真)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学生思维展开了,气氛活跃)

……

(徐适、苫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实录》)

看这样的课例,仿佛在欣赏一部悬疑大片,非常过瘾。

 “有意不多作介绍”,“对学生是一个误导”,“再次误导”,学生“表情充满疑问”,“学生震惊”,“气氛活跃”,整个过程,完全是教师这个出色的导演一手导出的好戏。如果从导演戏剧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它是非常成功的;但如果把它看成一堂课,它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吗?

在这里,学生是一群优秀的演员,他们扮演的是无知、被动的角色,这样的角色,不必谈什么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地位倒是非常稳固的,他们是导演,是上帝,是掌握主动权的施予者。教师不断地卖关子,故意不给学生信息,或者给他们错误的信息,给他们浅层次的信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错误,杀他们的威风,使他们产生敬畏。等捉弄够了,再拿出保留的绝招,得意地抛出“参考答案”,让他们了解真相,让他们“恍然大悟”,从而对教师彻底拜服。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更加丧失了自主性,只能被动等待施舍;一旦失去教师的“导演”,学生便会六神无主,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学生没了自信,没了想象力,在语文学习中也就无法自立了。

我认为教师的主导固然要展现一定的教学艺术,但不能过度;一旦过了,就将沦为表演与作秀,效果也将适得其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规律,直接把最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提出真正能够激发起他们解答欲望的问题,促使他们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倪孟达

     来源:网络|http://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