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关于实施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思考

阅读:84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4/3/28 11:41:16
  摘要:选修课程的落实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理解选修课程模块在整体设计上体现出的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发展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功能,成为实施选修课程教学的前提;把握选修课程模块个体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成为选修课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走出实践误区,妥善处理好教材、教师、教学、课程管理、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成为选修课程切实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实施;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课程一直是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导致原有课程体系相对稳定和固化。选修课在我国中学课程结构中虽然每每被提出,却又每每被边缘化。鉴于此,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将选修课程以模块(包括必修课)的形式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这种新的课程结构为选修课取得合法的课程地位的同时,也为选修课的真正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就化学科目而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化学课程划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这种以模块形式出现的课程,在中学尚属首次。那么,在没有现成、成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的前提下,为了体现课程标准设计意图,真正落实选修课程,模块化的化学选修课程应该突出哪些功能?6个选修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怎样?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本文拟作初步思考。
  一、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功能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中,一共设计了6个独立可供学生选修的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从整体上,模块化的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突出了三大功能。
  (一)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学素养是结合化学科目特点的科学素养,其构成要素包括: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意识和化学科学品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高中化学课程在必修课程模块的基础上综合设置选修课程模块,以进一步突出对科学探究、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以进一步强调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这里选修课程模块所要提高的化学科学素养,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也是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整体共性。
  (二)发展学生个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关键就在于构建灵活、开放、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并赋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以适应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化学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丰富了选修内容,拓展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为部分学生未来的专门化教育打下基础,为少数对化学有极大兴趣并在化学上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较大的拓展空间。如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模块,在必修的基础上,适当拓宽知识的广度、加深知识的难度,使得选修学生的技能与特长得到展现与发展,为未来从事化学或相关方向的学生奠定基础。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选修课程的开设,教师和教师队伍面临新要求、新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合理化建设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机遇。选修课程首先促使教师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即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从既有课程的忠实实施到积极开拓的转变。其次,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贮备、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化学专业技术与教学能力、促使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设计、实施与评价中来,从而激发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关系
  高中化学选修的6个模块都赋予2个学分,同等地供学生自由选择。这6个模块的设置试图完整涵盖化学所有的领域。因此,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侧重。如果按照经典的课程类型来分,具有明显“学科中心”倾向的模块有: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具有明显“社会中心”倾向的模块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则具有介于“学科中心”与“社会中心”的活动课程性质。当然,这种分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根据课程主题所表现出来的性向作出的一种划分。那么,更为细致地根据每个选修模块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类:侧重化学知识应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侧重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侧重化学实验方法(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进行这种选修课模块分类,目的在于理顺其间的关系。意义在于: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选择选修相应的模块。如文科倾向的学生,就可以选择化学与生活这类课程。这类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专业知识的要求,强调了应用性;对教师来说,可根据各模块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相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要求。如开设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师,必定要具备宽广丰富的知识面;开设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师则要有精深的化学知识。那么,在进行教师培训时,就可以有相应的侧重。因此,理清关系,有利于选修课程的开展与教学的有序进行。
  这种6个选修模块课程的总体构建应该是成功的。但是,从模块构建的思路上看,仍然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构建思路是:认识生活必需的化学物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化学使你的生活更美好。化学与技术模块的构建思路是:化学是实用技术的重要基础、化学帮助你选择理想职业、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资源。可以看出,两个模块的设置,都同时以强调社会联系为主题,两者之间的界线不是非常明晰,有相互交叉的部分。那么,这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两个模块的相互独立,会不会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呢?换句话说,如果有机融合两个模块的知识,会不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呢?
  三、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实施
  (一)误区分析
  化学选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误区之一在于认为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持这种论点的人,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陪衬,使得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附属,或完全被必修课侵占而名存实亡,选修课演化为竞赛课、差生辅导课等。误区之二在于把选修课的内容当成大学内容的下放。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有些教师一味追求知识的深、广。如出现将有机化学基础这一选修模块,上成大学有机化学的入门课,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误区之三在把选修课变成随意课。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选择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松散性和随意性。教师失去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对课程的期待下降。选修课一定程度上成为休闲课、放松课。要走出以上诸多误区,首先要认识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作用。在我国缺乏开设选修课土壤的背景下,认识上的及时转变显得十分迫切。
  (二)问题与建议
  选修课程的实施至少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材、教师、教学、课程管理、课程资源、教学评价。
  1.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写应该忠实反映出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选取又要符合选修课程模块的特点。因而从对课程标准的真正内涵的完整理解与把握,再到编写者依照自己的理解选取教材编写的内容,最后教师用教材教,这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两级”落差。如何克服或缩小这种“两极”落差,就需要在开发教材方面,国家、社会、学校通力合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持续投入,通过整合优势资源,组建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编写教材。在诸多版本的教材问世之后,加强对教材评价与审查机制的完善也显得十分必要。
  2.教师
  教师是课程最终的执行者,是选修课程开设成败的关键。目前,许多中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缺编,部分经济薄弱地区还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这些与选修课开设对教师的数量要求产生矛盾。另外,很多学校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参与继续教育时间少,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机遇少,造成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模糊,对模块化的选修课程功能、特点等了解不够,这些又与选修课开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矛盾。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外,还可积极展开区域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其他的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如靠近大、中专院校的学校可聘请高校教师或专家担任选修课的教师,也可聘任临近学校开设选修课成功的教师兼课。从长远来看,加强本校师资建设,开展校本教研,仍必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坚持不懈地抓。
  3.教学
  教学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因此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全部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选修课程的教学,就要通过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以化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力求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情境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与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弹性化、教学方法的灵活化。如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倾向的学生可做“基本要求”“发展性要求”“拓展性要求”;教学内容可以随社会和时代生活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可采用专题讲座、学生实践调查、学生自学、讨论等灵活的方式加以实施。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读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与全面和谐发展。
  4.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课程管理,是选修课程得以有序进行的保障。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备(如选课指导制度)成为课程管理的首要任务。选修课程指导主要是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包括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教师在指导选课上应该遵从以学生为主体和因材指导的原则。指导过程中,有两种倾向应该避免:一是以高考为中心,“考什么、选什么”;二是按照学校和教师现有条件选择统一课程模块,而不考虑化学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选修课程实施的强大后盾。学校需要为选修课的开设提供相应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建设包括学校建立的各种有助于选修课开设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选修课整体观念上的重视与关注、正确认识选修课的作用并大胆进行探索等等。硬件资源建设包括为选修课开设提供相应的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网络支持等。例如,实验化学模块的开设,必然使得稀缺的实验资源得到充实,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实验人员的配备等得到积极改善。
  5.评价
  对于选修课程模块的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不同课程模块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模块,以纸笔测验为主,学习档案袋和活动表现等方式为辅对学生进行评价。《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模块以活动表现评价为主,提倡通过开展辩论、角色扮演、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适当采取纸笔测验的形式,那么命题就要侧重“能力”立意,设计开放性、应用性的试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现象和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实验化学》模块评价可侧重过程性评价,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交流讨论、合作意识以及实验态度等方面予以考察。
  不言而喻,对于选修课程模块的评价不可回避地与高考有关。新课程高考方案中是否给予选修课以应有的关注,决定了选修课开设的现实命运。“如果纳入高考,该怎样纳入”,成为人们的另外一种担忧。因为,“纳入高考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选修课在某种程度上又变成了必修课)和考试成本(怎样为众多的选修模块设置试题与组织考试)”。 [1]有学者做过这样的统计,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算出:“(1)非化学方向理科考生:必修加两个选修模块,试卷种类共15种;(2)化学方向理科考生:必修加四个选修模块,试卷种类共15种。化学科目需要试卷30种”。[2]如不纳入,选修课的实施又会不会再次落入被淡化、被忽视的境地?
  这种担忧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模块学业成绩评价不失为一种相对可行的办法,它采用模块学业成绩测验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模块成绩测验作为学生学习完模块课程之后的水平性测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所达到的水平,它包括笔试和开放式考试,应该由学校自主进行。[3]过程性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与学生学习的评价,评价结果应该是多元化的。结合这两种评价方式,可采用学分认定或等级性评价最终完成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高考方案可依据不同专业方向,对模块课程作出最低要求。这样,选修课程才能取得健康持续发展的环境和保障。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