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有关波和量子的论文介绍

阅读:53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1/8 9:36:59

     1859年,基尔霍夫证明热辐射的发射本领。和吸收本领的比值与辐射物体的性质无关,并提出了黑体辐射的概念.1879年,斯特蕃总结出黑体辐射总能量与黑体温度4次方成正比的关系:E一。T'.1884年,玻耳兹曼用电磁理论和热力学理论证明了这一关系.1893年,维恩提出辐射能量分布定律和维恩位移公式,即对应于能量分布函数u最大值的波长久m与温度T成反比.

  普朗克密切关注热辐射的最新实验进展,他首先寻得一个经验公式,在19001019日向德国物理学会作了报告.他又在19。。年底用一个能量不连续的谐振子进行假设,按照玻耳兹曼的统计方法,推出了黑体辐射公式.这时的普朗克悄然地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尽管他还深深留恋着经典物理学.

  1887年,赫兹发现当紫外线照在负电极上时负电极更易于放电(光电效应现象),这一结果引起了广泛反响.1888年,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的研究表明,负电极在光照射下(特别是紫外线照射下),会放出带负电的粒子,形成电流.1889年,爱耳斯特和盖特尔进一步指出,有些金属(如钾、钠、锌、铝等)不但对强弧光有光电效应,对普通太阳光也有同样效应,而另一些金属(如锡、铜、铁)则没有.对于锌板,要加+2.SV电压,才能使其在光照之下保持绝缘.

  1905年,爱因斯坦在著名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中,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光的发射和转化上,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等现象,但并未引起科学界的关注.直到1916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才做出了全面的验证.

  他的实验非常出色,得到的遏止电压值与对应的频率是一根很好的直线.从直线的斜率求出的普朗克常量h6.56103'J?s,与普朗克于19。。年从黑体辐射求得的结果很是符合.正是由于密立根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光量子理论才开始得到人们的承认.1921年和1923年,爱因斯坦和密立根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时,人们对光的认识从波动性又转向粒子性了.1912年劳厄发现X射线衍射现象,为波动说又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19235月,康普顿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X射线受轻元素散射的量子理论》,阐述了他发现的效应,并用光量子假说做出了解释.康普顿效应的意义重大,正在人们将信将疑之际,威耳逊用云室方法找到了反冲电子的径迹,令人信服地证实了X射线的波粒二象性.由于爱因斯坦等人的努力,光的波粒二象性迅速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19239月至10月间,德布罗意连续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发表了三篇有关波和量子的论文.其中的一篇论文题为“辐射―波与量子”,提出实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认为与运动粒子相应地还有一正弦波,两者总保持相同的位相.在另一篇题为“光学―光量子、衍射和干涉”的论文中,德布罗意提出如下设想:“在一定情形中,任一运动质点能够被衍射,穿过一个相当小的开孔的电子群会表现出衍射现象.正是在这一方面,有可能寻得我们观点的实验验证.”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被认为很有独创精神,但是人们总认为他的想法过于玄妙,没有认真地加以对待.在答辩会上,有人提问有什么可以验证这一新的观念.德布罗意答道:“通过电子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应当有可能观察到这种假定的波动效应.”后来,朗之万将德布罗意的论文寄了一份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看到后非常高兴.他没有想到,自己创立的有关光的波粒二象性观念,在德布罗意手里发展成如此丰富的内容,竟扩展到了运动粒子.当时爱因斯坦正在撰写有关量子统计的论文,于是就在其中加了一段介绍德布罗意工作的内容.他写道:“一个物质粒子或物质粒子系可以怎样用一个波场相对应,德布罗意先生已在一篇很值得注意的论文中指出了.”

 

  这样一来,德布罗意的工作立即获得了大家的注意,1928年,戴维孙完全证实了电子衍射的存在,为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提供了重要证据.1931年至1933年,斯特恩证明氦原子束经1.iF晶体衍射所得结果与德布罗意关系一致,实验误差不超过1%一2%

  中子是1932年发现的,1936年就有人观测到中子的衍射现象.当证明氢分子和氦原子一类的中性物质同样也具有波动性时,人们就不得不确信波粒二象性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了.

     来源:网络  编辑:xuesh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