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架设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阅读:83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31 11:02:55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文明的交融与促进,使我们所处的时代开始走向多元化。而网络时代也缩短了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国家人们的距离。英语世界的强大影响、西方节日文化的渗透、肯德鸡、麦当劳和星巴克等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时尚食品,韩剧的潮流等等无一不冲击我国传统的文化。而我们的历史教育也因为现行中考和高考的改革在逐渐被学生所淡漠,我曾对本校7个班级350名新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中国抗日战争中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抗战胜利日等基本知识能正确认知不到三分之一,而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我国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深感遗憾,如此具有人文价值的历史竟然被学生忽视淡漠,还何谈培养民族精神、公民责任和树立现代意识。因此当前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转变学生对历史的偏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进而培养民族精神树立现代公民责任意识和正确的历史观。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创新实践,即用鲜活生动的并和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典型事例来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达到以情引情、以情激情最后上升为以情明理的目的。这一过程不是硬性的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呻吟的煽情而是在融入教师对教材情感点挖掘的基础上,由感而发的和现实事例自然结合基础上水到渠成实现的。下面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案例来阐述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法:   
针对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的发展趋向——增强德育针对性、有效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社会责任、文明行为和诚信品质,开放意识、文化包容与情感态度,生命关爱、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内容特点——强调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程中的创造活动,展现人类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方面结合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对角度的渗透。
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和谐意识。
新教材第一主题中的文明与地理环境中体现了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能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我在单元小结中通过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说明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的基础。而人类从刀耕火种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自然却在人类的发展中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与生机,在此结合图片展示中国的母亲河从古至今的变化,运用《拯救母亲河》网上新闻报导体现黄河所遭受的人为破坏,以此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同时结合南汇惠南镇多桥多水的江南水乡风貌,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引起惠南镇人工运河水质的恶化,使学生明白自然需要人类的保护。这些现实生活具体的事例是学生亲身体验触摸到的,教师的适时点拨起到的功效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培养民族精神,公民责任并树立现代意识。
上海历史新的课程标准中把培养民族精神,树立现代意识作为首要的课程理念。为在教学中具体的落实,我在第二主题人类生活中的《节日》一课中进行如下的处理:为引发学生民族责任意识,我没有进行直接的空洞教育,而是通过网上论坛的焦点话题“对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思考。”先引起学生思维的关注,然后引用中国经济出版社美国帕特.乔特著的<<银弹攻势>>一书事例: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改变新一代美国人对日本的看法,采取了加强对美国中小学生日本课内容的控制.。其目的很简单:在他们幼小和易于塑造的时候,就影响美国下一代对日本贸易、历史和其它方面的看法。为此采取了招待外交的策略即给美国教师提供免费的日本旅游,有选择的进行四站地的观光,从日本的历史到现代的科技和广岛、长崎二战时遭受美国原子弹的创伤,这种免费的旅游最终使日本实现了目的。生动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蕴涵同样的道理,它会使我们逐渐淡化民族传统的节日,进而淡化民族意识。在学生认识提升基础上教师点明主题:中国传统节日背后体现历史的文化底蕴,需要我们代代沿袭相传并不断推陈出新。
此外在《交通》一课中出示中国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飞船图片,展现中国今日航天事业的辉煌,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结合《这也会过去》事例引申:首先设问巴西以什么运动闻名于世?可以堪称其国魂,唤起学生的关注后教师讲解:1954年全巴西人都认为此次世界杯冠军非巴西莫属,但不幸输给法国,当全体队员准备迎接一场辱骂时,没想到却迎来静默的人群和醒目的标语—“这也会过去”。4年后他们不负众望捧回了奖杯,欢迎他们的除了100万热情的人群,还有同样的标语。我想聪明的同学们已明白其中的含义——那就是我们中国古语说的“胜不骄、败不馁。”其实不论是今日的辉煌,还是昔日历史的耻辱都会过去。对我们个人也同样,成功、失败都会随时光而流逝,关键是把握现在与时俱进,由此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进而树立居安思危意识。
而对学生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的树立,我在《社会交往》一课中运用毛泽东与尼克松历史性的握手图片,结合中美外交关系20世纪40年代到本世纪的的演变过程,体现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居住》一课中结合上海近代以来的建筑变化来进行说明:世界文明由古代的基本隔绝到近代的碰撞交流进而发展到现代的促进融合。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上海石库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明白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这个大舞台的。
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教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对于缺乏责任意识的独生子女来说,公民责任意识的树立显得极其重要。
公民责任包括社会责任、诚信守法等方面,为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法律的起源》一课中我运用读者中《化悲痛为法律》事例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一位普通的英国农场主因自己19岁的儿子参加同学生日聚会,由于同学酒后驾车不幸遇车祸身亡,而这位父亲没有要求经济赔偿,而是走上改变法律即提高酒后驾车的法律责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义务更需要公民对法律的维护和促进,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在《人生仪礼》中,对成人礼的讲解我选取教材中南美火地岛的锡克兰人对参加成年礼者残酷训练事例,即被集中在远离部落的地区,不许交谈说笑,每天吃很少的食物,几乎不允许睡觉,在老人的监督下夜以继日地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坚持不住的就不能通过成年礼,使学生明白成年礼只所以要历经考验是因为成年后所要担负的责任重大所致。在结合学生自身指出现代的社会要求青少年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这里切入美国高中生700美元一周时间竞选成为美国一个小城镇市长的新闻,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而对学生诚信意识的渗透上,我在《法律的起源》一课中引用现实生活的事例:一个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打工过程中,为迅速获取利益不遵守日本餐饮业的习惯即盘子必须刷七遍,而是投机取巧刷五遍。尽管短时间赚了钱,但最终失掉了信任,不仅丢掉了工作而且面临被学校劝退、房东退房等尴尬。使学生认识到加入WTO后的中国社会在向国际接轨,而诚信是在当今世界生存必须遵守的原则。
三、             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培养独立人格,树立平等合作意识,并使学生懂得感恩,珍爱生命健康。
当代的学生生长在开放的时代,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及其深刻的。如何
教会学生处理自我个性,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样重要。在新教材中的第三个主题的人文科学中,蕴涵着大量生动而具体的人物事迹,在《文学》一课中我引入关于〈〈红楼梦〉〉的介绍,并对学生进行一个现场的问卷: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与薛宝钗你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另我深感意外的是学生绝大多数选择了薛宝钗,而原因也基本一致,因为她处事周全,让所有人喜欢。由此可见一斑,现在的学生接受了社会的观念即为人要识时务,不要孤芳自赏,为人处事更要讲究实际主义。为此我引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点明人要有执着的追求和独立的人格。同时出示〈〈科学的星光〉〉事例: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1860年9月20日他冒着生命的危险攀登阿尔卑斯山,仅仅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夏天,为什么肉会臭,饭会馊?所有聪明的人都会笑:肉臭了,饭馊了,倒掉就是了,何必拿生命去换一个毫无意义的答案!这个问题他已经和法国卢昂博物馆馆长普沙争论了6年。普沙坚信:即使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肉、饭也会自然而然地发臭、变馊。但巴斯德却认为:是因为受到了空气里微生物的感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后巴斯德用事实验证了它的观点。说明正是这些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的追求才推动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学生已经有很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如何竞争?应该选取什么样的方法?教师应加以正面的引导。在〈〈种族与人口〉〉和〈〈等级与阶级〉〉中,我着重渗透公平、平等的观念,并出示事例:美国的《财富》杂志曾就“在你和对手的竞争中你最想得到什么?”进行社会问卷调查,100份问卷选择财富、智慧、机遇各占三分之一,只有一位老人选择公平,但他的这份问卷赢得所有人的赞同。我想人类文明的社会,国家之间也包括个人之间的竞争确实需要公平,就让我们每一个人在心中播种公平的种子吧。这里融入教师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情感的感染,达到以情生情的效果。
现在的学生都是在爱的包围中长大的,他们很习惯了亲人的关爱,在头脑中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是亲人应该为他们做的,也就没有了关心别人的意识。我在课堂中曾进行过一个调查:你能说出父母的生日?你知道自己的父母喜欢吃什么吗?很遗憾回答正确的寥寥无几。为此在〈〈人生仪礼〉〉一课讲解诞生礼中我挖掘了教材的情感点,结合〈〈头朝下的逃生者〉这个感人的事例:一位怀孕的妇女为保护腹中的胎儿,在居民楼起火不得不跳楼逃生时,竟然选择了头朝下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来保护孩子。使学生领悟母爱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从而懂得感恩。
而在〈〈婚姻与家庭〉〉一课中,对于族规家训中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如言谈举止的行为规范,我结合现实新闻事例进行了引申:深圳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以年薪20万招聘部门老总,其独特的要求使应聘者望而止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后教师说明原因,这家公司要求应聘者会背〈〈弟子训〉〉和〈〈三字经〉〉。使学生了解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名,但因为改革开放后,青年一代对自由西方的崇拜,标榜个性的思想把民族最悠久的优良传统完全抛弃。并结合今年热播的韩剧〈〈大长今〉〉和日本的影视剧说明这两个国家对我国传统儒家文明的弘扬,使学生认识良好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诸如此类的事例,把历史和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尽管历史讲的是过去,但这个过去确是现今的根源,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历史的借鉴、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可以得到的,需要对历史的感悟、理解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
新课程中浩瀚广博的人类文明史不仅给我们提供许多生动而具体的素材,也给我们提出了太多有现实价值的思考问题。在新课程下教师的使命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生动具体的事例来架设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进而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最终达到彰显历史学科人文价值和底蕴,引导学生辩正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俗语说:“学无止境,”我想借用屈原《离骚》的话表达我的意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历史在当今经济化的时代背景下,被社会所忽视。又因中考和高考改革机制,在逐渐被许多学生所淡忘。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坚信,如此具有人文价值,承载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史总有价值发现的一天,这需要教师的执着与热情。
     来源:网络  编辑:gogo0722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