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非智力因素的激活与现代教学

阅读:42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15 14:59:25
 
[摘要]:学会创新”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是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平时,我们比较注意智力因素的开放,其实,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工作和处理知识信息,但它却推动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开发得当,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自然教学质量提高。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创新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800名男性进行30多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 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有进取心,有坚持心,有不屈不饶、不自卑等良好的意志性格。我国曾对l15名在市级的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同学进行过一次详细的调查,发现他们中间智力超群者并不多,家庭的物质文化条件也并不优越,然而,大多数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意志坚强,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上述材料和研究证明:任何卓越的智力活动的成果,即包含一个人的智力因素,也包含了积极的人格因素。人格因素,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非智力因素。当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们对非智力因素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没有像重视开发智力那样来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同在一间教室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其表现并不相同:有的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有的东瞧西看,心不在焉;有的神情焦灼,如坐针毡。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同的表现呢?这是由于他们学习动机不同造成的。青少年的学习动机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紧密的联系,学习的兴趣则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动力。为什么有些人看小说能废寝忘食,非一口气读完不可?为什么有些人看电影、电视那么入迷着魔,一分钟也舍不得丢开不看?这就是兴趣的作用。在平时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验: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心烦意乱,产生不满、烦恼、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根本无法处理任何事情,无法安心学习。而当我们处于欢乐喜悦、满意等愉快的情绪状态时,不仅注意力容易集中,而且头脑也显得格外灵活,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这就是情感的作用。我 国古代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腐刑而著《史记》,法国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失败了1000次.终于提炼出一种天然放射性元素镭。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一种意志的力量。意志被称为是一种与困难作斗争的能力。日本学者田口英字研究了168位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发现他们都有良好的个性特征:有坚强的毅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心周围的事物,凡事不轻信,有主见, 有事业心,肯努力,不愿虚度一生,工作时充满热情。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学习和事业的成败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同寻常的.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下面浅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对自然创新教学的推动作用 。
一、              保护学生好奇心,引发学习动机,撒播创新思维种子。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因此,自然科学老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武器,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以点燃他们心中求知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例如:在初中自然科学《分子》一课时,我设计了空杯生烟的实验:课前准备两只等体积的集气瓶,一瓶中滴入数滴浓盐酸,另一瓶滴入数滴浓氨水,分别盖上玻璃片,口口相对,上课演示时,抽去玻璃片,两空瓶中立即产生大量白“烟”,这时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我就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空瓶何以生烟吗?”同学们齐声答道:“想”。好奇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燃起了学生心中求知和创新的烈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集中到探求知识的境界中,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二、讲究艺术,激发兴趣,推进创新教学。
    1.发挥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自然科学中的化学教学是化学知识的启蒙阶段,学生总是带着好奇心和神秘感步入化学世界,他们憧憬未来、渴求知识,希望从中窥见自然界的奥秘。教师应把握时机,利用学生这股激情,激发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第一堂课可以演示几个化学小“魔术”,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界。例如,“茶水变咖啡”,“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火”,“美丽的喷泉”,“鸡蛋跳舞”,等等,观察之时,学生便回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说明这些“魔术”都蕴涵着化学知识,只要他们认真学习,将会了解化学世界之奥秘。为了保证初中生兴趣的持久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失时机加以巩固,根据各章节的特点,穿插一些身边的化学知识或有趣的化学现象,使学生始终如一,兴 趣盎然。例如,用“自然”现象解释“鬼火”。用CO2的性质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奇观,象“死钩洞”、干涸深邃的“鬼洞”。又如,在〈〈酒精、醋酸〉〉教学中,顺便介绍酗酒的危害、甲醇的毒性,还可以补充介绍吸烟中的化学成分及危害,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既可增进知识,引起学生兴趣,同时有起到教育作用。
    2、讲究授课艺术,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恰似艺术表演,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需用自身的魅力来感召学生。课堂上,教师应精神饱满。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来调动学生,偶尔用风趣的语言来调节课堂气氛。天气闷热时,学生比较疲倦,教师可加上几句雅俗共赏的题外话,这一点“催化剂”常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字是人的第二衣冠”,一手漂亮的板书也可以吸引一大批的学生,他们在欣赏之中就已然进入了课堂的角色。教师的广博知识和灵活善变的教学方法,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单质碳的化学选择〉〉教学中,指导学生看黄庭坚的“笔意”,顺便介绍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的书法造诣,学生很感兴趣。实践证明,多才多艺的教师将受到学生的敬佩和欢迎,对教学大有裨益。
    3、做好课外小实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丽的叶画是处 在中学阶段的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种礼物.但这种美丽的叶画都是他们从市场上花钱买来的,如果根据他们的喜好,我们把这个制作的方法融如教学实践中不妨是一个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好主意.本人就尝试过这个小实验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就近取材,利用我们农村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带领学生们利用课余的 时间到各个地方取来做实验的材料,然后再利用这些材料经过几次同学们的亲自动手与制作,最后终于完成叶画的制作.同学们都引以为豪,把他们自己亲自制作的叶画相互赠送.经过这次小小的实验,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高,由此对这门课由原来的头疼枯燥变成了由衷的喜欢.
 三、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情感,深化创新教学。
    1、 成为情感形成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情感的主渠道。教师一站在讲台上,就构成了学生情感形成的外部环境,所以,教师要善于创新,特别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 生感觉到枯燥乏味的知识变的有趣了,活起来了。例如在讲解“参照物”概念时执教者给学生讲一个千古奇闻的故事,即古代小说〈〈镜花缘〉〉的七十九回中:“宝云问奶奶家乡有什么趣事?”奶奶说:“前几天刮了一场大风,把咱家的一口井,忽然吹到墙外去了。”学生听完后非常活跃纷纷猜测井怎么会吹到墙外去呢?此时教师加以点拨:古代小说中的墙实际是篱笆做的墙。请同学们根据“参照物”的概念,结合运动的相对性再认真思考一下是否有可能。学生经过思考后顿时醒悟:原来吹动的不是井,而是篱笆。以篱笆为参照物,井则是跑到墙外。这样的处理,使深奥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感到亲切,就愿意学习,也乐于学习。他们在佩服老师的同时,创新情感也在心中深深扎根。教师的创新能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创设情景,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目的地创制一些满足学生积极需要的方式,让起在多次反复地追求“完美”,“超越”中获得高层次的满足,最终形成丰富的情感。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天生就有的表现欲。通过脑筋急转弯,最优设计奖,实验操作比赛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创新,从中评出最佳小老师、小科学家、操作小能手等。如学习了物质密度的测定以后,补充一组器材,转一转:桌上有实验器材水槽、量杯、烧杯及足够的水,请用这些器材粗略测出碎石子的密度。一位同学俞凯在测碎石子的质量时,用到了曹冲称象原理。同学们亲切地的称这种方法为俞氏测密度法。这些是教学过程中的小插曲,但它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困难是他走上科学道路的催化剂。
    3、科学美,诱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美的因素予以推知、想象和理解等,就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例如:在教“牛顿第一运动定 律”时,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原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推理之美:摩擦力越来越小,直至f阻= 0会出现什么现象?也可以诱导学生体验某一中氛围,如让学生坐在牛顿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的那棵苹果树下, 体验苹果落地的原因;置身于没有重力的情景中,感受那种幻想奇妙之美;冲浪于信息高速公路上,领略科学技术的力量之美,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追求的情感。
    4、了解自然科学发展历史,促进创新情感的升华.
树立为“中华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 理想。还可介绍化学家的故事,陶冶学生立志成才。英文“china”的本意是”瓷器“,在欧洲人眼里,”瓷器“就是”中国“的代称,这很好的说明了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965年我国化学家与生物学家合作,首先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又合成了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开了新的一步。这些情节将震撼学生的心灵,崇敬之情油 然而生。
  四、目标激励,促进自然科学创新的生华。
老师在平时教学中的热情、有目的,又合乎规律的期待,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
种信任和鼓励。学生有了奋斗目标,学习就有了 动力,智力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
总之,我们在创新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意学生能力因素的开发,也应该注重非智
力因素的开发,因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充分结合,才能使学生潜能得到
充分发挥,才能促进自然科学的教学改 革,收到良好效果。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