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高考研究 >  阅读文章

以课程为“目镜”观察高考试题

阅读:70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27 8:58:19
——以《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宁、卷)》历史部分试题为例
以前总是很羡慕课改较早省份的新课程高考试题,觉得它们很新颖、很有趣味性,但是,当要在备考教学实践中研究新课程高考试题应对新课程高考时,不由的感觉到那是一个巨大挑战。我认为,对高考历史试题的评价、研究、琢磨和体会必须要有课程意识。一方面,年年对高考试题做出诸如“稳中求变”、“注重主干知识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能力”、“注重设置新情境、使用新材料”之类的评析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另一方面,不从课程的高度来理解试题和命题变化,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和要求,就不可能对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实践有实际意义。对于高中文科生来说,熟悉和认识高考试题,根据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复习备考,就其重要性和难度要求来讲,绝不亚于学习一个必修模块。
“课程”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的反思和重建等要素。
高考历史科考查目标是对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提炼和升华。1992年的《历史科说明》(即《考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历史科的十项能力要求,此后,历史学科的能力考查要求逐步确定为四个方面: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也时高考历史命题和中学历史教学所遵循和追求的目标。比如“24.西周封国国名”题,就是对分封制内容的“调动和运用”;“32.余量收集制”题,就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生必须把握材料的关键语意是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农村征粮;“40.明清手工业发展”题,在中外联系比较中揭示世界背景下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基础上,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新旧课程高考命题的诸多转型中,坚持了“能力立意”的考查要求,并进一步强化和具体落实了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目标。
高考历史试题所涉及的考查内容,依托于课程内容又高于教科书内容。在恢复高考的初期,高考命题坚持以“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原则,无论是试题还是参考答案,从内容到表述都不越雷池一步,把是否超纲超本作为衡量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到九十年代末,高考命题逐步提出了“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脱教材”的特点日渐突出:即试题题面来源并不属于学生所学过的教科书的内容,但答题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又完全是通过教科书的学习所积累形成的。这类试题的优点是,只要学生在日常历史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比较评鉴、文字表达等基本能力,就不用太担心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是否全面系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试题考查的公平性。这类试题对历史教学的启示是,要把教材作为学材,作为学生提高能力的一种素材,而不是要把教科书视作知识本身。今年的必修和选修部分的五道题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课程组织就是学习方案中所设计的学习方式。”(钱家先、太俊文,《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些试题强调史实和理论的结合,有些试题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观意识的考查,有些试题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如2010年的“35.中日丰岛海战”题,“45.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题等。高考历史试题对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是对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积极回应,同时也要求日常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主研究,独立发现问题,学生通过亲历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发展情感与态度,体现出新课程历史学习的问题性、开放性、参与性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更是历史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在研习史料中引导学生辨析史料、尊重史料、运用史料,并根据史料得出或证明相应的结论,考查了学生的史学“证据”意识。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就是对已有方案中确定的学习目标、择定的学习内容以及设计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重新确定、重新选择和重新设计。”这即说明“课程”是一个动态的体系,有助于我们突破旧有的“课程即教材”的观念,也说明课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重视和研究高考试题,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课程的反思和重建”。例如,今年高考历史选考部分的“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托克维尔”、“曹操”都不是来自具体的教科书,但又属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范畴,这与我们日常教学中对具体模块内容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就需要“反思和重建”我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从课程的角度来认识高考历史试题,有助于转变我们对高考试题的态度和备考心态:首先,课程内容是动态的,是需要反思和重建的,那么在复习备考中,就需要积极的学习、拓展、深化课程内容,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课程内容视作具体不变的备考任务,从而有助于改变猜题押题的心理需求。现在很多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领导对历史学科复习备考的意见,主要就是猜题押题心态造成的。比如常听有人说,“历史科高考复习和不复习没有什么区别”,这对历史老师常常构成很大伤害。但我们要明白,所谓“没有什么区别”其实指的是押题猜题,不是经常见有的学校、教辅编写机构、报纸等列表统计他们押中了多少高考题吗!我们必须承认,压中题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属于绝对的偶然,绝对不能把押题作为复习备考的目标。否则结果就可能很“惨”。
其次,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的目标是既定的、坚定地,是我们教学中应该全力追求的。实践中,正因为有“猜题押题”心理,常常会凭经验或假科学(比如上一年考了哪些考点,今年哪些会是热点知识等),在主观认为重要的知识点上久久徘徊不忍离去,进行大量的重复性,最后变成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复习。其结果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抱怨:“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只为高考,谁想到题目竟然这么难,高考这一次错的选择题比高三一年任何一次错的都多。”复习备考中必须精心选择、改造、命制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做真正有效的工作。
第三,不管是高考大纲中的能力考查要求,还是高考历史试题,无不需要学生的阅读能理解能力。正如我校2009届薛笑同学所说:“从前面的选择题要求提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到后面大题给出的大段材料要求阅读速度、阅读技巧等一系列的能力,都需要平时阅读习惯的培养。通过阅读积累历史知识,会是高中的历史学习在理解、记忆上更加容易。”(薛笑,《我看2009年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8期)
是非功过任评说,关键在于有所得。评析高考历史试题的目的主要在于改进我们的教学备考实践。我从“有所得”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浅见,请大家对我的评析再评析。
本文原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2010年第8期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