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及体会认为,学案导学是适应中学历史教学需要的一种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教学模式。本文就学案导学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简要论述,以抛砖引玉,使中学历史教学在与学案导学的结合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 学案导学 中学历史教学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主题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地说,学案导学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的组成部分虽然相对固定,但在编写时应视每一课时的教学需要而定。一般说来,学案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导学目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学习中应达到的要求,目标的设置应明确具体,简洁明了。
2、知识结构。包括教材体系、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时知识网络等。知识结构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宏观把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背景材料。在学案上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如概念解读、名家语录、历史情境等,这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还能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4、学法指导。这是学案导学的灵魂,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的思考角度及处理策略指导等。学法指导应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5、反馈练习。既要有针对学生预习效果的练习,也要有一定量的当堂训练和课后思考。题目设置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重点、难点,有一定的梯度,难易适中。
学案导学有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逐渐丧失生命力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呢?
二、运用学案导学的原因
之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学案导学,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案导学的优势,中学生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历史教学积累了诸多弊端,例如:教师在满堂灌中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包办行为”使学生对教师过多的依赖,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教师仅仅把学生当做整体来看待,忽视了对个体学生的因材施教;学生在机械记忆、死记硬背中视野受到限制,思维受到束缚,能力受到制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弊端缠身的历史教学,运用学案导学可以说是对症下药,因为它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首先,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传递方式。传统教学大多沿用“教材—教师—学生”的知识传递过程,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自主探索和学习的动力。学案导学则建立起“教材—教师—学案—学生”的新型传递过程,这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案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多数学生面对教材时,往往只满足于看懂内容,记住知识,很少关注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领会其中的思维方法。学案不仅能够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方法。最后,学案导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案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平台,而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后,不仅可以集中释疑解惑,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达到了和谐统一。
中学生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的重要原因。中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已不能满足于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希望摆脱教师的过多干预,但又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案导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而且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同时,学案的编写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用学案导学也是基于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学案导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而且更侧重于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