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阅读:105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6/30 10:22:39

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出问题、反思问题、问题论辩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中,亦不能将许多结论当作定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将其视作发展着的学说,辨证地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促进其创造性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1、 事实材料的全面详尽的展示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哲学原理中,处处都有令人深省的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如何解开认识之谜?如果,教师本人富有探索精神,并善于将丰富的观点和材料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呈现给学生,无疑能极大地激发问题的产生。如,中外哲学史上对自由的探讨非常充分,因此在讨论自由观念时,借助于课件,可将各种自由观荟萃展示,从老子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庄子的逍摇神游太虚,到洛克、孟德斯鸠、黑格尔的西方自由观等等,学生的问题自然产生“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吗?”“渺小的个人真能享受到自由吗?”,老师的问题有起着推波助澜的效果:“中国历史上提倡的是个人自由还是政治自由?”“获得自由的个人和社会条件是什么?”
2、 寓深于浅,激活个性化思考。课上,我曾以窗外一棵大树设喻,以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差异。"当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细细审查一片小小的绿叶时,研究了每一个细节,包括细细的脉络,甚至切下它的一部分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逐渐发现了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液等等,于是有了生物科学;当我们试图弄清大树赖以生存的土壤时,涉及到农业及地理学;如果试图知道是谁在这里种树,又是为什么这样作时,有可能涉及到心理及社会学。但是,哲学呢,却试图弄清这棵树存在的意义。世界上能不能少掉这棵树?它既然存在了,对于自然和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庄子就曾以不成栋梁之大树说明无用之用,表明自己的哲学观。"老师的讲解宛如一石激水,学生的问题连锁产生:"哲学是不是科学呢?”“哲学和生物学、地理学这些科学有什么不同呢?”然后,请学生自己来试着比较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得出一些抽象而深刻的结论。
3、 对学生的问题不轻易否定,培养思维的独立。 所谓思维的独立是指对于因袭下来的传统观念、判断和思想,能够琢磨它的内容、它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不仅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而且能够超越它,产生出自己的思想,而达于能够自己证明、能够肯定地判断意见、推理等等。有一届学生曾经使用《哲学常识》教材,课文中讲述了六祖惠能的心动还是幡动的故事,并加以批判。有学生发问道:”既然如此唯心和荒谬,为什么佛学在过去和今天仍被一些博学之士所推崇呢?”这个问题提得深刻而有见地,足见学生并非是单纯接受说教的容器。青年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需要培养的。我常常发现,在刚上哲学课时,问到一些活泼的问题,如"人活着是为什么呢”,竟有很多学生急忙翻书找答案,一旦我表明非常欣赏独创性的回答时,课堂气氛很快就有了改观。
4、 预设有争论性的问题,以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在有关“人的价值”这一哲学的终极关怀问题时,我曾让学生讨论了两个现实问题,一个是父母能否抛弃残障低能儿的问题,一个是安乐死的问题。课堂上争论激烈,我作为思想的激发、引领者及时去抓住问题的分歧所在。当然,学生鉴于知识和识见的缺乏,未免偏执和肤浅。因此,我作了必要的讲述,分别设想佛教徒、基督徒、儒者、道者,一些代表性的哲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的看法,以期对学生形成自我判断、进一步思考有所帮助。
5、 教师不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避免教师的武断以及造成学生过于依赖权威,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意志。我曾在涉及到"宇宙时空观”时,于理论讲解前,在课堂上作过一个练习,要求学生记录下此时对"宇宙”的想法,即使是刹那的思绪也行。学生的想象丰富多彩。有人写道:“整个世界只是我们想象中的存在物,究竟这世界有多大,我们究竟能了解多少,谁也回答不清,我们只是世界上的一点而已。------如果宇宙有一位主宰的话,他肯定在暗自窃笑人类的这些挣扎。但我们永远不会放弃探索。”又有学生写道:“世界该是个面团,就看你怎么想,善良的想法捏出来的东西大概就是美好的。世界大概还是面镜子,什么样的人就能看出什么样的东西。”“科学家们说外星球上没生物,但也许那上面的生物的结构、形式、组成等与我们所知的不同。”“它是由时间和空间交叉重叠扭曲而形成的一个世界。”就在这些点滴思绪中,蕴涵着萌芽状态的哲思。教师的珍惜和爱护,将促使思想的嫩芽生长为心灵的绿洲。
6、 教师的识见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接受了死的知识,无助于识见的形成。教师的识见有助于学生从感情上产生共鸣,从道理上获得启迪,内化后,逐渐形成个人的见地。如,讲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涉及到很多基本而抽象的概念及关系。如何将道理讲透,我主要结合冯友兰先生晚年著述《中国现代哲学史》,融入我自己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经验和教训的理解,痛陈缺乏先进生产力基础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危害,以及现阶段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迫切性,从而才能建立真正先进的上层建筑。教师的创见和充溢的个性色彩,能深深感动、启迪学生。因此,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教师保留自身的个人魅力和深入独特的思考,情理交融,使得哲学不仅"作为概念的游戏”,而真正通过正确的概念发挥哲学的功用。
7、 将日常生活世界引进课堂,问题应需而生。学生的精神需要应在课堂上得到重视。在充满困惑和矛盾的青春期和青年前期,学生渴求精神的引领和启示。比如,上到"矛盾”一章,学生关心的是友谊和爱情的矛盾,求学的压力、社会压束和内在自由的矛盾,自身能力和目标的矛盾。关于矛盾的含义和属性及其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几乎随时都可以和学生的思想需要密切相关。让学生首先自我剖析其内在心理世界,活生生的问题即可产生,教师亦可有的放矢。如为什么要和同学的矛盾、父母的矛盾"仇要和而解”的问题。

     来源:网络  编辑:bingxue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