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是以“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启示”为例,探讨中学历史网络课模式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首先概要介绍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其次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分析: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功能,开发、选择、提供较丰富的网上学习研究资源;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功能,初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职能应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历史学习应加大和现实结合的力度,提升历史教育的功能等问题。然后从操作的基本程序概要介绍学习、研究的方法和步骤;通过机机交互、人机交互、协作学习等手段,深化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启示”的理解和探究。最后谈谈教学实践后的几点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主动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主体参与为途径,以问题的探究为核心的一种新型课程。
本文是以“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启示”为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探讨历史学科内的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与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迁移到学科课程中。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开展单一或综合的研究。研究的主题主要来源于学科教学中学生感兴趣或希望深入了解的问题。当然在研究中有时也不可避免地超出本学科范围,形成几个学科的综合(或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本节课从研究方向上强调深入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并从中探讨工业革命影响带来的启示。这是一个历史专题研究,目标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对研究主题形成一定的认识,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一、理性思维:
1.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功能,开发、选择、提供较丰富的网上学习研究资源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以其海量信息存储与共享,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目前,在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人们已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但网上资源的庞杂,也使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尤其使中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本课题尝试选择必要的网络资源,并与图书资料相结合,开发研究性学习的主题网页,为学生提供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研究资源,体现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专题性的结合。
2.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功能,初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计算机网络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为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其便利的交互功能,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共同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习者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或网上的其他协作者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研究的主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体现了基础教育对21世纪科技发展与终身学习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职能应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必须以教师教学观念与职能的转变为前提。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其含义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平等协作与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多样,但又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进行的。个体探究与小组协作、组际交流与全体研讨,在教师的组织下,成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张弛有度的学习活动。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还是必不可少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完全主动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设法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并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或按学生的需要作一些个别辅导。总之,教师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角色趋于多元化。这对教师的信息能力、研究能力、技术的运用能力和组织调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历史学习应加大和现实结合的力度,提升历史素质教育的功能
历史知识不仅具有过去性,还具有连贯性。 历史学习应注重与现实的结合,体现历史学的现实意义,提升历史素质教育的功能。历史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更应从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出发,确定研究主题,并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以学生亲身体验的研究过程来体现历史学的借鉴作用,使历史学习从“过去”走向“现实”,从知识的获取转变为积极地探究,进而帮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机遇和挑战,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基本程序:
1.教师概要说明学习、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在学生学习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教材的基本内容之后,课前确定了“工业革命的影响与启示”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围绕这一课题在课下收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并选择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思考、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交了初步观点或形成小论文,还有的自愿结成小组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编制成“演示文稿”。主讲教师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将师生收集的相关资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制成网络主页,为网络教学、纵深研究、多元交流创造了条件。所以,教师在“开场白”中,只须概要介绍网络主页和学习研究的方法步骤,即可进入下一个环节。
2.通过协作学习,深化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机机交互、人机交互、协作学习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从他人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观点的认同与辩驳中获得新知,再经过教师的网上点拨指导和阶段总结归纳,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从中找出认知规律,达成共识。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同学先在留言版上发表自己的初步见解,相互交流后引起思维碰撞的火花,再进一步从主页上查找相关的论据,来论证、阐述、完善自己的观点,经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达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共识。还可以让学生依据教材,在网上展示自己对此问题初步研究后形成的小论文或分小组展示讨论 “工业革命的影响”研究成果,然后再带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分歧的观点,在主页中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网上交流,以求达成共识。 为了把此问题讨论的更加深入,教师还可以针对本节内容将工业革命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分成几个讨论小组,让学生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网上分组讨论,教师可以随时浏览或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相互补充、完善,达成共识后,再由小组长整理归纳,制成“演示文稿”,向全班进行口头汇报,这样即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又进行了情感交流,烘托了课堂学习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经过教师对此环节中的及时个别指导和最后的总结归纳,使每个同学都能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为下一步“工业革命启示”的讨论做了铺垫。
3.通过网络交流,加深对“工业革命的启示”的理解和探究
这一环节中,可以采用对工业革命的启示进行全班性网上讨论交流的方法。首先让每位同学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评议他人的观点,通过机机交互、信息传递引起思维的碰撞,这是产生智慧火花的最好契机。教师此时既是讨论的参与者,又是讨论的指导组织者,要善于发现同学们最关注的几个焦点问题,例如:从工业革命看人才的培养与科教兴国问题;从工业革命看市场开发与全球一体化问题;从工业革命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西部开发问题;从工业革命看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工业革命看农业大国与城市化进程问题等等。引导学生逐一学习网络主页提供的相关信息,用专家、学者的分析、评述,开拓学生的思路,把讨论引向深入。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在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获取新知的探索者。在这样一个自由、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中,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协作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了新世纪的今天,学习、研究、反思“工业革命”的现实意义,培养了学生面对机遇和挑战,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使命感。
4.教师总结
教师的总结除了对工业革命影响和启示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升华为理性认识外,更主要的是总结此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为学生今后在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进行终身学习,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实践后的几点思考:
1.“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和常规课时教学的矛盾及处理
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应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同时又要适当、有效地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整合,发挥网络独特的优势。学习的基本程序上,以研究主题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与学的活动形式、内容、时间的安排均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学。本课题研究尝试突破常规教学的时间限制,把网络研究性学习时间初步定为90分钟。在教学形式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研究主题出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充分合作,在教师的组织下,尝试实现个体探究与协作学习的结合。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基本点
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和传输的迅捷、双向或多向交互的便利、资源的丰富和及时的更新能力、使用者的平等、超越时空等特点,都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在这种技术支持下,促使教和学的观念、方式发生变革,使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在更为广阔、丰富的领域内开展实践活动。
3.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机结合,避免“技术万能论”,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都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而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丰富信息与资源共享功能、便捷的多向交互方式,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实现的。在本课的实践中,我们尝试师生共建主题网页,为网络课堂学习与研究提供充实的学习资源,并以资源的课堂浏览与使用的便捷为依托,既有网上多元交流,又有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内容选择最适合的交流与学习方式,以期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最优功效。
4.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关系的处理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和网络交互功能,使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主题,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教师是学习活动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成为现实。
本节课在2001年11月全国历史教育教学年会上展示,获得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并获得国家级“优秀展示课”奖励。现在此课题已确定为国家和天津市“十五”规划科研课题,正在摸索“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打造网络平台,展示自学成果;组织网上讨论,学会合作学习;设置网络检测,及时巩固提高;引导纵深研究,拓展创新思维”的“五步”历史网络教学新模式,我们将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作者:天津市津华中学 郑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