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康城实验学校程立海
高考将近,如何写好考场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是广大考生应当重视的问题。
因为,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刘勰曾说:“总文理”、“统首尾”。元人乔梦符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乃作文之总则,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由此可见,好的开头和结尾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开头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亦如此。文章的开头,犹如音乐的定调、戏剧的序幕,目的在于以此抓住读者,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完全文。因此,开头常常令人颇费周折,煞尽苦心。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去开头呢?笔者以为,至少要注意两点:一是文章从何处开头;一是如何开,用什么方法开。
常见的开头方法:
A、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这样的开头,直奔主题,或提示全文内容,或交代写作动机,能一下把人引入文章的中心问题或主旨上去。如《阿房宫赋》的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这个开头就写出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阿房宫规模之宏伟,建筑之艰难。这四句开头,总括全文,紧扣题旨,开宗明义。
B、写景抒情,烘托氛围
通过描写环境和抒发情感开头,烘托渲染出气氛,引出所要叙说的人和事,这是一种偏重于定调的开头。这种开头使用较多,如《珍惜》一文的开头:“就像绿荷珍惜停憩于她上面的露珠,就像晨阳珍惜花丛里漫步的云霞,就像钢琴家珍惜自己纤细修长的手指,我是那么珍惜我的一本文学书《死魂灵》。 ”还有严阵的散文《水仙》的开头:“水仙花又开了。看到它那翡翠似的长叶,雪片似的花瓣,以及它在纤细的花茎上托着的金色的花蕊,在冰盘的水镜里,倒映出一片象印象派画家笔下的色彩那般缭乱而又模糊的光影,我不由想起一个故事。 ”
这个开头显然有着比、兴作用,抒情色彩浓郁,这对文中所要写的一位女教授是有象征意义的烘托。
C、奇句突起,发端突兀
这样的开头,奇峰突起,悬念迭出,吸引读者非往下读不可。如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土牢情话》,第一句写道:
“我震惊了!虽然我知道她没有死,但我仍然震惊了。 ”语言强烈而动人,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是铁定的了。
另外,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嵌入恰当的诗歌、谚语、民谣、歌曲;运用一些诸如设句、反问、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开头的文章亦不在少数。如《祖国的文字》一文即引用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于是民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依托。 ”读过余先生这几句诗,我们仿佛看见诗人正手握书卷,站在海边的礁石上,正向着大陆久久地眺望,表达出海峡两岸人民通过古老的文字把所有华夏儿女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的思想情感。
二、结尾
常言道:“头难起,尾难收”,“编筐编篓,全靠收口”。文章的结尾是写作中的最后环节,结尾的好坏,对文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力避虎头蛇尾,“晚节不保”,而应当令人犹如咀嚼甘果,言有尽而意无穷。
常见的结尾方法有:
A、卒章显志,归结全文
如理由的《中年颂》刻画了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年女士形象,结尾写道:
“这,不也正是当今一代中年人的形象么,饱经忧患,坚忍不拔,含辛茹苦,伫立于浑厚的大地,支撑着金碧辉煌的屋顶。呵,中年,社会的壮工,国家的筋骨。 ”
B、抒发情怀,韵味隽永
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散文 《故都的秋》结尾即属此类,“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再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结尾等。
C、涵蓄哲理,启悟思忖
如著名女诗人舒婷的 《致橡树》;雷抒雁散文《蚕》结尾:“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D、戛然而止,干脆利索
如报告文学作家徐迟的散文《黄山记》,记叙游览黄山的观感,结尾道:“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
以上所及,只是几种主要的开头和结尾的方式,远不止这些,具体运用时,写作者务必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需要和文体特点灵活掌握,切莫生搬硬套,以免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