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反思我的三个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的有效性
阅读: 7195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09/7/15 14:44:38
分享到:
时间过去了20分钟,金刚们又困了。我停下来叫他们睁开眼睛,严肃地说:“想睡觉就不要选择三年高中!读高中是为了高考升大学的,你们这种状态,怎么跟人家争啊?我们起点低,但我们勤奋,我们认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给鸟吃”我正想说下去,詹明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全班哄堂大笑,睡觉的同学终于睁开了眼睛……
我回想起这一段,都无法设计自己当时的表情:该尴尬,该生气,该欣赏地笑,还是该严肃地斥责并把道理讲下去。表情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反思我课堂语言的单一、沉闷和乏味。当考试压力遭遇学生厌学、课时不够、教学任务重的时候,我们如何避免低效,讲出精彩,引领学生学到该学的历史知识与能力呢?
聂幼犁教授曾在网上探讨“历史的有效性教学”的时候说:“讲述法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关键是你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有的放矢地讲、饶有兴趣地讲、富有智慧地讲、充满情感地讲,讲得学生愿意听、听得进、想得明、悟得透是很好的啊!”
我所教的班级有三个层次,这要求我的讲课必须“因材施教”,在考虑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把最基本最简单的“讲述法”做到更受欢迎更有效果。
第二例:问比答傻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讲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变成“满堂灌”。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不能没有“问”这一环节。老师通过问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学生通过问来反映疑难杂症,得到释疑解答。但是,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对待答的结果,却需要老师仔细揣摩。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无效学习。
在讲授必修二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服装,同时加深对中央集权制下森严等级制度的理解,我先展示了清朝官员服装的图案,后列出表格说明图案上的飞禽走兽,同时问:“这些清朝的官服,反映出中国古代官服有何特点?”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又引导说:“文官们的服装是飞禽,武官们的服装是走兽,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服装,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们的想法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我望向班里的“历史1号人物”许X,眼神里装满了期待。诈X也低下了头,我尴尬地绝望了,自报家门,按动鼠标,点出答案——反映了清朝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学生们有点恍然大悟。
反思这一幕,我犯了几大错误,直接导致了学生该讲时不讲而鸦雀无声。第一,古代服装只做为背景资料存在,目的是为了引出近代中山装、洋服、旗袍,在这个地方可以展示图片,直接说明特点,不必设问。设问有点喧宾夺主,浪费时间。第二,问题抛出来时过于简单、生硬、抽象,问“官服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从表面的颜色、图案来思考,不一定能够由表及里去思考问题。设问没有分层,缺乏梯度,学生思维跳不到那么高,也跳不了那么快。第三,我的急躁和对个别学生的偏爱,扼杀了课堂探讨时应该有的民主、轻松、自由、和谐的气氛,使好学生不敢说,而中低层次的学生不去想。
高中历史的教学所要求的知识面更广、问题分析更深刻、看问题所站的角度更高。考虑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来源: 网络 编辑: yuxiuyi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