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报考指南 >  阅读文章
中山大学大动作:300亿建深圳校区 调整39专业
阅读: 972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7/6/17 8:28:55
分享到:

  “天琴计划”

  从2017年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项目的“天琴计划”,可以一窥中大发力“新工科”的雄心。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曾向记者表示,罗俊是一位“非常用功、非常严谨”的科学家。

  1983年10月开始,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在喻家山人防山洞里筹建引力实验中心。作为引力物理学家的罗俊带领团队,将人生中的30年奉献给了这里。后来,这个引力中心测量结果多次被国际物理学基本常数委员会收录。

  也是在这段期间,罗俊和其团队已布局对空间引力波的探测和关键技术攻关。

  2014年12月,当时还是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的罗俊提出了代号“天琴”的计划—天琴是由围绕地球的三颗卫星和地球一起绕太阳运行。不过,当时的“天琴”,还只是一个计划。

  担任中大校长之后,罗俊也把由他领衔的“天琴计划”带到了中大,并落地珠海校区。2015年9月25日,中大以天文与空间研究院为基础,成立物理与天文学院。

  次年2月21日,推进实施“天琴计划”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召开。“天琴计划”项目专家叶贤基、周泽兵、涂良成、梅健伟、冯珑珑出席了研讨会。除冯珑珑外,其他几位均为罗俊在华科的团队成员。就在这次研讨会召开没多久,两位“天琴计划”的主要负责人,叶贤基、梅健伟调入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罗俊表示,引力波探测不是简单地砸钱就能实现,它需要时间深入研究、实验。预期执行期为2016-2035年,时间跨度长达20年。在他看来,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乏世界一流人才,中山大学已面向全球发出年薪50万元-100万元的招聘。

  深圳校区

  2015年11月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与深圳市签订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市校双方将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在深圳新建校区。5年内深圳将投入约300亿元建设中大深圳校区

  中大的“新工科”,将以正在建设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为重要的发力点。在深圳光明新区北部临近东莞黄江的5000亩土地上,100株寓意中山大学前程似锦的异木棉已经栽下,到明年,这里就将崛起中山大学的第五个校区,也承载着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壮志。

  2015年5月的深圳两会上,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市委书记马兴瑞提出,“我们一定要下功夫、下大力气引进一家高水平的医科大学,这个是当务之急,绝对的当务之急”。

  不久后,马兴瑞便到广州考察调研中山大学。当年7月,他和时任深圳市长许勤与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会面,4个月后,深圳市政府就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建设重点为工科和医科。

  根据深圳的需求和产业特点,深圳校区将重点布局医科“强项”、补齐工科“短板”,重点建设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卫生政策、流行病学)、药学院(化合药/生物药)以及3家附属医院,与广州校区现有的学科方向实行错位发展。

  “中山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但其实工科是短板,我们在深圳校区办学,补的就是工科的短板。”罗俊这样解释。

  罗俊对自己上任两年后中大的成绩持欣慰与肯定态度:“2016年办学经费超过70亿元,5年内预计将跻身国内高校办学经费‘百亿俱乐部’;顶尖学科数量保持稳定,已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国内高校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并列第2。”

  今年秋天,中大将迎来一次新的改革考验:本科新生中的3000多人将统一到南校区学习,此举意在增进学生对学校文化传统的体验,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罗俊表示,争取到明年,中大所有大一新生都先在南校区集中学习一年,大二开始再迁往广州、珠海、深圳三地的“三校区五校园”学习。

  “三校区五校园”的新生总数庞大,未来将会达到8000多人,历史悠久的南校区,将第一次接收这么多“新鲜人”。(来源:时代周报(id:timeweekly) 记者:马欢)

12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