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报考指南 >  阅读文章
第32个教师节 清华园的两件事儿
阅读: 239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6/9/28 9:38:13
分享到:

  “已经走过105年的清华大学,正站在新百年的新起点上,大力培育创新人才,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向着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目标迈进。”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艺术博物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中如是总结。

  这绝不是说说而已。刚刚过去的第32个教师节当天,清华园内发生的两件事——苏世民书院开学和艺术博物馆开馆,都是对这一总结的回应和注解。苏世民书院开学标志着清华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达到了新高度,艺术博物馆开馆意味着清华大学开启了人文艺术新篇章。而这两者,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事件一:苏世民书院开学

  9月10日上午,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举行开学典礼,迎来了首届入学的来自31个国家的110名学生。开学典礼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分别发来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典礼并致辞。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希望苏世民学院秉持宗旨、锐意创新,努力成为一个培养世界优秀人才的国际平台,为各国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使各国青年更好相互了解、开阔眼界、交流互鉴,携手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作出积极努力。祝苏世民书院各位同学学有所成、学尽其用。

  奥巴马在贺信中表示,当今世界,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国际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在新一代年轻人为开创人类美好未来做好准备的同时,我们亟待需要宣扬合作共赢的理念,以继续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个多世纪以来,中美两国一直坚持这种合作精神。如继续加强两个伟大民族之间的合作和友谊的纽带,坚信两国将在未来继续携手繁荣发展。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致辞中强调,苏世民书院作为中美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的结晶,要按照习近平主席向苏世民书院开学典礼所致贺信的要求,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努力培育视野开阔、能力卓越、富有责任感和领导力潜质的各国杰出青年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代表清华大学对首届苏世民书院的学生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说,苏世民书院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未来领导者,项目自2013年正式启动以来,在世界范围受到广泛关注。希望苏世民书院的学生们培养自强精神,塑造厚德品格,努力奠定人生的基石,成为真正的“清华人”。

  事件二:艺术博物馆开馆

  9月10日晚,各界嘉宾欢聚清华园,见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盛装开幕。首次展出的展品既有原藏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大量珍藏艺术品,还有远渡重洋而来的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等世界级艺术珍品。既有极具独特学术价值的“清华简”文献,也有清华大学著名学者教授的手札文稿。

  邱勇校长在艺术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讲话时表示,艺术博物馆是清华成立美术学院,启用新清华学堂、音乐厅以来,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发展的新里程碑。希望艺术博物馆以“彰显人文、荟萃艺术、涵养新风、化育菁华”为己任,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通过不懈努力,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学艺术博物馆。在邱勇校长为博物馆图录所作的序言中,他更是引用了一句美国人常说的话:“一所伟大的大学应该有一个伟大的博物馆。”

  “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早就开始布局

  事实上,清华大学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蓝图早已经开始布局谋篇。

  2016年6月21日,邱勇校长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指出:要面向未来,构筑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育人平台。

  邱勇校长在文章中说,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大学必须肩负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使命,更创新的清华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福祉。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新趋势,也是世界上所有大学面临的新课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完成,同时也指在大学教育中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学会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合作,更国际化的清华将更好地联结中国与世界。

  一流大学应该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是培养未来社会领袖人才的重要基础,更人文的清华将能培养出更多能够真正肩负使命的领袖人才。

  那么,这种布局这几年是怎么展开的呢?

  更创新:允许一切“脑洞大开” ,帮你将TA变成现实

  要创新?有空间。2015年10月,清华大学i.Center创客空间率先入驻李兆基科技楼,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共9层,是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i.Center面向各个院系、不同年级学生常态化开放创客空间、创意创新创业工作室、设计与制作工作室、跨学科课程研究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场所和设施。

  想玩酷?没问题。2016年4月,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推出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这个专业由校内多个院系联合开设,面向清华本科生,致力于培养智能硬件、机器人和智能交通等领域的“高级创客”,在结业时学生要以团队形式动手造出实践产品。未来,还要拓展至智慧城市等领域,鼓励学生们受兴趣驱动,到这里来玩酷。

  想展示?有平台。2016年校庆期间,清华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包括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博士后创新论坛、创客教育成果展示、创客空间社团路演、“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与作品展、校友“三创”大会、创业嘉年华等。此外,清华大学还有星火计划(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科技兴趣团队等,鼓励学生参与科创。

  更国际:与全球共享共融,让你站在清华看世界

  理解全球故事,培养未来领导者。2013年4月,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正式启动。作为面向全球大学选拔本科毕业生来清华园进行研究生学习的国际硕士项目,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旨在从世界范围内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培养未来全球政治、商业、技术、社科等领域的领袖人才。在课程设计上,项目以世界与变化中的中国为主线,突出全球视野与中国视角,前期开设公共政策、经济管理、国际关系三个领域的课程,未来计划增设工程科技领域课程。在教学培养模式方面,项目采用开放式教学、师生互动、跨学科素质培育与生活服务配套于一体的书院式教学模式,并辅以校外实地体验式考察。经过精心的筹备和全球招生,2016年9月10日,首届来自31个国家的110名苏世民书院新生正式入学。

  应对全球挑战,携起手来合作共赢。2014年9月,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宣布成立。这是深圳市政府、清华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三方,面向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与经济挑战,结合深圳发展需要设立的,旨在联合高校、政府和企业界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和教育。目前,学院有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等多个研究中心,十多个高端实验室。学院的学生至少有两名导师,一名来自清华、一名来自伯克利。为了体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学院还引入了工业界导师培养制度。也就是说,导师不仅从学术上给学生过程性指导,还从工业产业角度,结合实际需求,指引学生研究方向。

  培养国际视野,带着校园“走出去”。2015年6月,清华带着校园“走出去”,中国高校迈出国际化重要一步,携手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合作创建全球创新学院(GIX)。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通力合作、共同创新。这是继苏世民书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国际化战略举措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战略部署,是清华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里程碑式的一步,也是邱勇校长眼中一个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的视野。邱勇校长表示,衡量一个大学是不是世界一流、全球化水平怎么样,要看它能不能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既能讲好中国故事,又能理解全球故事,是一所大学必备的素质。

  更人文:打造人文新格局,开启人文艺术新篇章

  人文日新怎么体现?2016年1月,清华大学以首场“人文清华”讲坛的开启勾绘出她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路径——打造新人文格局。清华校长邱勇亲自开坛,该校人文学院教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格非开讲第一期——“重返时间的河流”。讲坛现场,邱勇期待:能以此次讲坛为开端,为一流大学的一流文化奠定思想基础:“讲坛将邀请清华优秀人文学者发表公众演讲,阐述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呈现清华在新时代的人文成就和思想成果,构建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

  科技与艺术怎么融合?2016年9月10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邱勇校长表示,这是继清华成立美术学院,启用新清华学堂、蒙民伟音乐厅以来,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发展的新里程碑。

  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培养未来领导者

  正如邱勇校长在苏世民书院高等教育论坛上所说:“当今世界所有的问题都具备全球性和复杂性。”那么,对于朝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清华大学而言,自然要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又能理解全球故事,具备全球视野,又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未来领导者。要实现这个目标,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就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要永不止步。在这个基础之上,教育教学的调整与改革,加大科学与技术融合,自然就都顺理成章了。

  邱勇校长还强调,人文教育对大学的重要性应当每天都讲,尤其是一流大学。因为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是要承担使命的,如果缺乏人文素养、社会情怀,就很难肩负这样的使命。如此看来,今年邱勇校长给3300多名新生赠送《瓦尔登湖》不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吗?(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