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的那个酷夏,时年18岁的周庚宝参加了高考,最终被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录取。50年后的现在,由于老宅拆迁,已经69岁的周庚宝在整理旧物时,还发现当年参加高考时的“志愿卡片”。面对这张发黄的纸片,回想起当年的高考经历,周庚宝感触颇多。
高考招生卡保存五十年
今天上午,在玉兰大道新华阳光国际小区的家中,周庚宝向记者回忆起50年前的那个夏天的高考经历。当年7月,周庚宝从和县中学高中部毕业,参加了芜湖考区招生考试。
周庚宝回忆说,当年高考结束后,阅卷是在“安徽大学”进行的。“文革”期间,存放考生试卷和档案的地方被砸,在安大的和县校友将全班同学的高考资料联手抢救了出来。“由于年代久远,我的高考试卷、学籍材料等资料已经散失不在,唯有这张一九六四年安徽省高等学校招生考生卡片却在我手中保存了50年。”
编辑:左左
50年前高考招生志愿卡亮相 一志愿报10所大学
根据当年的规定,参加高考的考生在高考前填报志愿,分“理工医农类”和“文史类”。周庚宝填报的是“理工医农类”。周庚宝回忆说,报考志愿表分“第一张志愿表”和“第二张志愿表”,第一张志愿表可填报10所重点大学,前5所院校每校可填报3个专业,后5所院校每校可填报2个专业。第二张志愿表可填报非重点大学10所,也是前5所院校每校3个专业,后5所院校每校2个专业。“我的父亲是乡村医生,受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我的两张志愿表中的前二个志愿都填报了医学院校。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后来被第二张志愿表中的第三个志愿第二个专业录取,即安徽农学院果树蔬菜专业,进校一年后由于院系调整,我所在班级集体转入茶叶专业。”
据周庚宝回忆,1964年的高考时间是7月21日至23日,考试科目为“语文(一)、政治常识、数学、物理、化学、俄语”六门,当时考试的地点是在芜湖的皖南大学进行,每天上、下午各考一门,吃住在芜湖四中。周庚宝说,当时正值炎夏,教室内聚坐着200多号考生,酷暑难耐,考生们大汗淋漓,“六十年代没有电风扇,教室内两条走道上放置数个大冰块降温,考生准许带手帕或毛巾擦汗,一场考试下来,我带的毛巾和身上穿的汗衫一样,湿透了。”
接过录取通知书手都发抖
周庚宝回忆说,当年录取通知书统一寄到学校,学校规定通知书必须本人领取。录取的同学,由录取学校寄发录取通知书,未录取的同学统一由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寄发信函,当时从信封上就可知道录取情况。“高考结束后,对自己考得怎样自己是心知肚明的,我觉得我考得不是很好。回家后,准备投师学医,不再做上大学的梦了。”
“和我家住同一个公社的一位同学因其成绩好,经常去学校查询。8月中旬后的一个下午,这位同学通知我去学校领通知书,我感觉到很意外,也很兴奋。”周庚宝说,他的家离县城有30多里的路程,虽然当时的交通不便,且已经到了傍晚,但他和他的父亲还是决定赶往学校,“先步行8里路到镇上,再搭乘自行车赶往学校,当从班主任手中接过印有安徽农学院字样的信封时,我父亲的双手都不由自主地有点颤抖。”
半个月后的9月1日,满载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周庚宝从和县乘坐每天一班的汽车来到合肥,出了合肥汽车站,便有合肥各高校迎接新生的接待站,周庚宝在“安徽农学院新生接待站”的横幅下,坐上了刷有“安徽农学院”五个大字的校车。当他走进安徽农学院的大门,古色古香的教学大楼呈现在面前。
“从此,影响我一生、决定我一生命运的大学生活开始了。”看到50年前自己的高考志愿卡片,回忆起当年的自己,周庚宝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