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综合信息 >  阅读文章
如何看待“古城失火”问题 ?
阅读: 796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4/2/13 16:06:14
分享到:
  时事评论背景:
 
  日前的两场大火,让很多人都有灼痛感。灰烬与余烟之中,300年历史的贵州报京侗寨已被毁掉上千间房屋。而仅在半月之前,云南的“月光之城”独克宗古城陷入火海,“半壁江山”顿成绝响。古城、古寨频频失火,熊熊火光照见了什么?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古城失火”问题?
 
  唐人杜牧反思阿房宫,写下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千古警语。以之观察古城失火现象,更觉沉痛。独克宗古城火灾发生后,有媒体调查后坦言,这几乎是丽江古城火灾的“翻版”。再算上湖南洪江和凤凰古城、重庆风雨廊桥,一次次火警,“烧”出了相似的问题:土木结构、电路老化、道路狭窄、消防设施落后……
 
  有人说,丽江古城是一堆堆数百年的干柴垒起来的木房子,七级大地震震不垮它,一把大火却能让它毁灭。从消防角度看,古城的特色往往也是其软肋所在,尤其当建筑街巷的古代“躯壳”与现代电气化设备“拧”在一起,各种隐患潜滋暗长。许多古城“坐在火堆上”,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之中,风险与应对之间的强烈反差令人触目惊心。
 
  此前的独克宗火灾,起因是商户用火不慎,但一点火星就能“火烧连营”,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大火过后,人们才发现,尽管有两套消防系统却无一管用,房墙上满是房主自己拉设的电箱以及电线,一些消防栓压在地基之下。消防基础之脆弱、观念之淡薄,火灾如何不趁虚而入?人们才惊觉,满街满巷的房子鳞次栉比,一眼望去密不透风,既无防火墙,又无防火间距,怎能不一损俱损?
 
  其实,在独克宗古城,曾有传统村规民约,每年秋冬季节,“有司”会用一把特制的“大刀”,把建筑“超规突出”的部分砍掉,以保持建筑之间的安全距离。这种“一刀切”,既是一种防治火患的民间智慧,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味。概莫能外的“一刀”下去,砍掉的是私搭乱建,何尝不也是在遏制过分生长的欲望,以有序的安排,向养育一方人民的土地和文化,表达一种敬意?
 
  从这个方面反思,一些古城之所以危机四伏,一些城市之所以搞得杂乱横陈,背后则是失去控制的欲望之火。游客蜂拥而至,心里只想着门票收入、经营利润,就会无休止地捕捉商机,让文物古建的承受力突破极限;古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只想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会重开发轻保护,熙熙攘攘的店铺背后,往往是不出水的消防栓、无知觉的烟感探头。更有甚者,为了一时之利,不惜拆真古董建假古迹,搞什么阿房宫重建、潘金莲故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实在令人痛心。
 
  古城失火现象,不只是一个消防问题。没有对欲望的约束、对文化的敬畏,文物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在单纯的逐利逻辑中陷入歧途。许多去欧洲参观古城堡的游客发现,当地导游常常会特意讲解他们是如何进行火灾防护的,像传奇轶闻一样津津乐道。这一个细节,其实与严密的文物保护法律、巨大的维修投入、广泛的社会参与等息息相通,它们共同传递出一个信念:保护古城就是守护历史,守护历史就能开启未来。
 
  “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一座庙,一栋楼,一条街,一个巷子,凝结了多少人的生命记忆,又蕴含着多么丰富的人文信息。报京侗寨立有石碑一块,刻着“千古不朽”四字。岁月流转,在现代化浪潮不断激荡的今天,如何把老祖宗创造的文化基业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正如故宫的铜缸,其功能已被现代消防设备所取代,里面虽不再盛水,但更需注满保护意识、文化敬畏。如此,我们才能让文脉源远流长,为古城守望新一天、新一年的灿烂阳光。(作者:詹勇)
来源: 网络 编辑: bingxue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