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从一道历史高考题看史料的爬梳剔抉
阅读: 1626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09/12/23 16:47:35
分享到:

徐继宽

(江苏省苏州市黄埭中学,江苏苏州215143

摘要:2009江苏高考历史卷第5题命题思路不够严谨,导致试题区分度变小。透过对原始史料的来源寻找和分析,发现史料取舍不当是根源,这道高考题提示我们重视构建史料信息与选项阐释之间的唯一匹配关系,做到科学合理的恰当取舍或增删史料。

关键词:史料;取舍得当;命制试题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充分借用丰富史料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赞赏者称绝妙,批评者称刁钻,但都不得不佩服命题者的提问艺术极为新颖高超。不过仔细斟酌,试卷第5题在对历史材料进行爬梳剔抉时不够严谨,导致历史事实的内容呈现不够客观全面,取舍不当的历史材料构成了学生准确解读阐释的羁绊石。该题如下:

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此题主要考查民主革命时期英国对华的外交政策,答案为A。乍一看试题与教材知识没有任何直接关联,而实际上本题通过构思巧妙的设问角度全面考查了学生四个层次的历史学习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挖掘关键词“基督教国家”“起义者”“内战”等)、调动和运用知识(挂钩教材中的民主革命重要事件)、描述和阐述事物(理解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北伐和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形势和列强对华政策)、论证和探讨问题(分析探究特定时期英国对华政策)。

高考结束后,我通过学生自建的QQ群和10多个高三毕业生交流高考历史,发现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选A的多,他们思维很简单,认为既然基督教国家不想镇压这场运动,那么这场运动必然和基督教有关,根据拜上帝教吸取西方基督教教义就选择A。这种解题逻辑并不严密,因为现有的试题史料并不能证明起义者一定信奉基督教。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大多徘徊在AD两项之间胡乱猜测,我和他们的看法类似,觉得AD两项所涉事件都符合试题史料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梳理试题史料中透露的三个关键信息:一是希望西方基督教国家不要直接镇压这场运动,二是认为起义者比中国政府有更进步的改革迹象,三是建议英国保持中立政策。接着我们分析太平天国时期的外交形势,美籍华裔学者徐中约教授指出:英国政府对太平天国抱着复杂的情感,有利因素是太平天国的基督教信仰博得了洋人同情,外商对在太平天国地区扩展商务的前景感兴趣;不利因素是太平军发布了严禁鸦片的律令,太平天国不承认《南京条约》,并以居高临下姿态视英国为番邦属国,恩准其到天京效命勤王。[1]P2371853年英国在华全权代表文翰访问天京后,认识到太平天国处于实力上升时期,于是采取中立观望态度,事实上“列强从未实行过真正的中立,所谓‘中立’即假中立,不过是炮舰政策的继续。”[2]目的是在中国内战前途未卜的情形下掌握外交主动权获取最大利益,直到1860年李秀成进攻上海时英国才撕下“中立”伪装。我们再分析辛亥革命时期的外交形势,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浪潮迅猛发展,列强无法再利用清政府奴役中国,也无法用武力直接镇压革命,“英国公使朱尔典向英国外交部建议:‘革军举动,蔓延如此其广,以及各处得手情形,所有一切武力行为,以期恢复旧观,断无可望。’于是,帝国主义便伪装‘中立’”。[3]P314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尽管愿意承认不平等条约,“与列强多次进行交涉,但是列强一直不承认临时政府”[3]P320)。这充分暴露出英国等帝国主义宣称的“严守中立”政策实际是对革命者实行外交孤立,同时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综合上述分析,试题史料创设的情境能同时用来描述太平天国初期和辛亥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华政策。另外需要指出,在人教版课本中,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属于“学思之窗”内容,编者明确指出不是必须掌握,而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属于课本正文内容,是要求掌握的。

由此可见,运用新史料命制情景题时,如果史料信息与选项阐释不具唯一匹配关系,就会破坏历史评价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本题不够严谨是由于命题者在史料爬梳剔抉过程中对关键材信息的取舍出了问题,从而影响得出准确结论。试题史料出处是英国在华全权代表文翰的译员密迪乐(Thomas T. Meadows)对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宣传文件的分析,与试题有关的原始文档如下: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他们的历法便是见证),而清廷一方则从没有显示出这种意向,也决不能指望清廷显示这种意向。起义者自称的基督教之形式虽然大有疑问,但却比迄今为止中国人一直在作的愚蠢的偶像崇拜要好得多;欧洲国家如果加入到敌对一方,将可能与一些在某些方面比他们自己更好的人开战……目前显得较可取的唯一政策,是保证我们自己不在中国内战中作任何进一步的卷入,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1]P238

    网络交流时我把这段文字给学生看,很多人都痛心疾首地叫道:“太简单了!如果高考卷上的史料全面一些,我就不会做错了。”命题者可能为了增加试题难度,刻意剔除了“起义者自称的基督教之形式”这一有效信息,但却造成了思维单一者瞎选猜对,知识丰富者却徘徊犹豫。聂幼犁教授的一段话最能说明这种局面,“材料中所含的信息或这些信息加上考生已学的知识应当足以解题。否则,即使这道试题本身是完整的,但相对于考生而言,试题会由于解题信息不足而无解。从教学上看,这类试题的后果是迫使考生猜测或不合逻辑地思考问题。”[4]

我们在试题命制中对史料爬梳剔抉时应保持原汁原味,这并非强求将原始史料原封不动地统统塞入历史试题中,而是要根据试题考查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的恰当取舍或增删。如有必要可剔除有虚假伪造性质的部分、略去与考查主题无关的部分,等等。总之,充分占有史料是前提,科学分析方法是手段,两者兼具才能确保得出准确的结论。

虽然第5题本身史实无误,但要提高试题评价的有效性,命题思路应予适当调整。一种方法是补充完整的解题信息,我国台湾地区教学网站上碰巧有一道出自《91年度学测补考》的试题和江苏卷第5题有惊人相似,虽然史料文本不够精确,但命题较为科学。

修正1:一位西方人观察中国的内战,有如下的纪录:“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而中国政府方面则从没有显出这种意向。起义者自称的基督教形式虽然大有疑问,但却比迄今为止中国人……愚蠢的偶像崇拜要好得多。目前显得较为可取的唯一政策,是……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是中国的哪一场内战?

(A)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战争 (B)太平天国之役 (C)义和团事件 (D)国共内战.

答案:B

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变动原题史料和答案的情况下,对设问角度和选项内容适当修正。如:

修正2:“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材料言论的真实意图是

A.英国对太平天国打着中立的幌子   B.英国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避免介入

C.英国在北伐战争中奉行中立政策   D.英国在辛亥革命中不干涉中国内政

答案:A

对江苏卷第5题命题思路的剖析和修正,告诫我们命题中应重视材料的取舍得当。正如李剑鸣教授所说:历史研究者“不必同哲学家比试思辨的曲折玄奥,不必与社会科学家争抢理论创新的风头,也不必向文学家炫耀遣词造句的技巧,他的拿手好戏不外是史料的爬梳剔抉。”[5]P236)我们只要谨慎缜密的梳理史料,就能实现史料命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保证史料阐释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上册[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绮,蔡毓芝.太平天国时期列强“中立”政策新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

 [3]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聂幼犁.材料题要注意提供足够的解题信息[J].历史教学,2007(4).

 [5]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三联书店,2007.

 

来源: 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 wangpeng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