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2、目的:根本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其次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3、内容:
(1)含义: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其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分封的对象:王族(主要)、功臣和先代贵族
(3)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派征赋役)
(4)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朝觐述职、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
(5)主要诸侯国:晋、卫、宋、鲁、齐、燕等
4、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5、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
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6、作用:
(1)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疆域;
(2)后来(春秋战国)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7、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根源:生产力发展)
二、宗法制
1、来源: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
3、特点:
(1)核心(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第一子);
(嫡长子继承父亲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众弟既是兄弟又是君臣。)
(2)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纽带)分配政治权力;
(3)大小宗的关系具有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