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要求】
1.了解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了解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3.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4.分析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二、自主学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后完成,小组同学互相检查。)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
(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 长期掠夺、 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 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起步——“一五”计划:
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 ;同时对农业、 、 工商业进行改造。
③意义: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 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 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 与落后的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 和 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三面红旗:
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 ”和 。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 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 的出现。
(3)经济调整:
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 、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 元。
(3)调整、整顿:1971年, 的调整和1975年 的整顿。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一五计划”中,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1)历史原因:
(2)现实需要:
(3)外部原因:
探究二:“一五计划”中,我国是如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
探究三:纵观二十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之路,我们取得哪些成就?存在哪些失误?
1、成功探索:
事例
|
背景
|
表现
|
中共八大
|
三大改造
|
对 和 的分析是正确的
|
八字方针
|
国民经济
|
62年经济逐步得到 ;
65年取得
|
1971年的恢复调整
|
国民经济
|
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 局面
|
1975年的全面整顿
|
国民经济
|
国民经济呈现 状态
|
2、探索失误:
|
错误
|
危害
|
1958年总路线
|
片面强调“快”
|
使“ ”运动掀起高潮
|
“大跃进”运动
|
夸大人的 作用
违背经济发展
|
国民经济 , 比例
失调,生态环境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违背了 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
严重挫伤农民
|
文化大革命
|
以 为纲
|
直接经济损失 5000 亿元
|
探究四:关于二十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 , 。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 为中心,把 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 ,防止 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 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四、效果评估
1.毛泽东在建国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针对这一现实,1953年党提出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手工业合作化 B.农业合作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教育现代化
2.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从1953年开始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决定优先发展(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交通运输业
3.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建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提出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初步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期间 B.土地改革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6.新中国建立初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A.组织农民加入合作社 B.公私合营 土地分配给农民 D.组建人民公社
7.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是
A.顺利发展 B.严重倒退 C.停止不前 D.曲折前进
8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左图
材料二: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下图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什么特点?(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