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导航
1、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学习难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形成:
(2)瓦解:
原因: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2)分类: 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
探究二: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原因:
2、目的:
3、表现:
(1)战国时期:
(2)西汉汉武帝:
(3)明清:
4、评价:
探究三:明清的对外政策及原因,并评价之。
探究四:拓展提高(文科倾向学生掌握)
设置问题: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哪些危机?
四、反思总结:本课是本单元的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以及17-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在自然经济的母体内,产生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的萌芽。这种萌芽显露出向近代工业文明演进的曙光,体现了中国近代前夜的发展。但是,由于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的压制阻碍,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能迂回曲折地缓慢发展,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洪流。最终,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衰落。
五、知识体系:
六、教学反馈
1.商较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
A.工业 B.手工业 C.农业 D.商业
2.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3.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4.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和人)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仪式说明了
A.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B.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C.立春乃统治者祭祖之日 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5.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 B.轻徭薄赋 C.重农抑商 D.重商贱农
6.“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请判断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7.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A.海禁 B.抑商
C.奖励农耕 D.整顿吏治
8.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商周 ②西汉 ③明清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③
9.中国历代王朝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海禁政策
10. 《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
A.提倡商品经济 B.要求贤者舍本逐末
C.认为工商并重 D.强调重农抑商
11.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
A.保护农业生产 B.保护小农经济
C.巩固封建统治 D.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12.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杭州……桑麻遍地,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赵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 迨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的“末”指什么?“本”指什么?作者用这个词反映了什么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