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辛亥革命课时训练
【基础达标】
1. 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对该决议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甲午战争失败,积极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
B. 尊孔复古思想盛行,加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宣传
C.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限制留日学生人数
D. 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活动,加强对留日学生的控制
解析: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许多留日学生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儒家经典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思想武器。清政府派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留学日本,旨在影响其他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的留日学生,防止受革命思想影响的留日学生进行反清活动。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逻辑不符,如果清政府希望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则应该派精通日文且受西学影响的学生赴日。B、C两项与史实不符。答案:D
2.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否则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
A. 支持中国革命 B.反对中国革命
C. 舆论导向谨慎 D.认清了起义前景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泰晤士报》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中国革命,故排除A、B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起义前景的认识,故排除D项。从材料中对“革命”的认识及用“起义”代替“革命”,可知《泰晤士报》舆论导向谨慎,因此选C项。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