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西周时,人们的观念是‘庶人不议(政)’。西周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此变化
A.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体现 B.反映了教育对象平民化
C.说明新社会秩序已建立 D.是法家适时变革的体现
解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引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形成了“处士横议”的百家争鸣局面,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D两项虽与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具体原因,所以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秩序已崩溃,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
答案:A
2.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中指出:“孔子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梁启超认为儒学的本质是
A.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突出君主专制观念 D.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解析:依据题干的信息“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可知,梁启超强调的不是等级制度,排除A项;最容易错选的是C项,认为“归结于君权”就是突出君主专制,而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突出的是封建专制统治,而不是简单的君主专制观念的问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正确答案是B项。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