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必修2
总结提升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知识网络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
时空定位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gif)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jpg)
一、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类别
|
原因
|
核心内容
|
结果
|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
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有化开辟了道路
|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
|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工业化需要
|
土地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
党内“左”倾错误的蔓延
|
“一大二公”
|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
(续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
|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
坚持土地公有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动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