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的局面
1.出现的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上 “士”活跃起来。(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出现了“学在民间”。
2.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3.意义: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对后来各封建王朝治国理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4)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的确立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已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民本思想;他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
2.发展:(1)孟子的主张 : ①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②发挥了孔子民本思想,认为:“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2)荀子的主张: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③主张性论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