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上把握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
时间
|
阶段特点
|
主要表现
|
1949—1956年
|
深受苏联影响
|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②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
|
1956—1966年
|
曲折中前进
|
①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
②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
③1964年先后发射了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
1966—1976年
|
遭受严重挫折
|
①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研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
②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教授受到批斗
③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
|
改革开放以来
|
全面繁荣
|
①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方面成就突出
②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③“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
中国教育的学校教育和留学热潮
1.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1)先秦时期的学校教育:①商周时期,学校教育为贵族垄断。②春秋晚期,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2)汉代的学校教育: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把儒家经典“五经”作为官方教科书,这有利于儒学的推广,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代的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和“重文”政策推动了私人书院的兴盛,这为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文化条件。
2.近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1)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格致之学)的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军事、技术、管理人才,迈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第一步。
(2)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时务学堂、万木草堂等宣传维新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百日维新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
(3)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得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基地,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思想和科学的传播,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4)新中国成立初期:①学校教学向工农开门,为人民教育奠定了基础。②调整高等院校布局和院系专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5)改革开放新时期:普及义务教育,扶持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在发展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同时,改革高等教育。
3.近现代中国的留学热潮。
(1)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