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高考北京卷)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解析: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宋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在地方上以文官任知州的办法,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主要是宋代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三司使、枢密院分别削弱的是宰相的财政权、军事权,不符合题意;D项主要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于王安石变法时期,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2014·高考北京卷)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解析:“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这一论据反映出唐代宰相大多来自北方,但同时也说明还有17%的宰相不是来自北方,从而得出结论: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C项论据充分,结论正确,符合题意。A、B、D三项都存在使用单一的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的问题,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答案:C
3.(2013·高考江苏卷)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