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
生产工具
的改进
|
耕作技术
的提高
|
农作物种
类的丰富
|
水利灌溉
的发展
|
原始
农业
|
石刀、石斧
|
刀耕火种
|
水稻、粟
|
|
商周
|
耒耜和石
锄、石犁
(少量青
铜农具)
|
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
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
|
粟、稻、黍、
稷、麦、桑、
麻
|
|
春秋
战国
|
铁农具
和牛耕
|
垄作法
|
|
都江堰
|
两汉
|
耦犁,出现
犁壁
|
代田法、
一年一熟
|
|
漕渠、白
渠、龙首渠
|
魏晋南
北朝
|
|
耕耙耱技
术、耕耙
技术
|
|
翻车
|
隋唐
|
曲辕犁
|
|
|
筒车
|
宋朝
|
|
|
|
高转筒车
|
明清
|
|
一年两熟和
一年三熟
|
|
风力水车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和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3.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4.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呈现出的特征
1.地位: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生产水平高度发达,尤其是官营手工业的制作水平,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广受欢迎和赞誉。
2.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发展重心以经济重心的转移而转移。
3.方式:官营、私营与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明清以前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清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诸多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4.局限: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手工业的转型与发展,中国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
三、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