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项目
内容
时期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
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
公社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一、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
主要表现
重大事件
主要认识
经济建设
的发展与
曲折
①“一五”计划、三大改造;②中共八大的成功探索;③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总路线;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⑤“文化大革命”
①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③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
从计划经济
到市场经济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重心转移;②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重点进行国有企业改革;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③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走社会主义道路
对外开放
格局的初
步形成
①创办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等经济特区;②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③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①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主动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②我国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推进、逐步扩大,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