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学习总结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jpg)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jpg)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jpg)
一、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918~1928年
(1)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斯大林执政时期
(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斯大林模式。
(3)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3.二战后
(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20世纪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