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从开发闽越山地到迈入海洋人文环境,从感悟练武、劲法运用上升到艺术追求,积累起深厚的人文精神,造就了南少林武术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一过程体现了( )
A.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又与时俱进
B.区域文化渐趋融合又各具特色
C.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又异彩纷呈
D.中华民族几经磨难又永葆本色
解析:南北少林武术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吸收、借鉴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
2.中国文明历史蔓延五千年,《尚书》《春秋》《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学典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历史之门。这告诉我们( )
①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②史学典籍的出现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标志 ③中华文化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由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可见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故①正确。②说法错误。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著作,可见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故③正确。④在材料中无体现。
答案:C
3.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A项混淆了文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不同区域的建筑文化“异中有同”体现了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C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在“日趋同一”,且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问题。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