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真题再现]
1. [2014·课标全国卷Ⅰ][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包拯的相关知识。第(1)问,由“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可知,既有皇帝的因素,也有官场风气的影响,还有包拯的个人素质因素。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平正义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主题;儒家忠君爱民的价值观也起了推动作用;由材料二可知,宋代以来的市民文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对包拯的传颂。
答案:(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2. [2013·课标全国卷Ⅱ][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