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真题再现]
1. [2014·课标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 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 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由1853年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由材料可知,中国人均消费棉纱、棉布不如印度多。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可知,这是由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所导致的,故D项为正确答案。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破坏,与题干反映的现象关系不大,所以A项不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关税主权遭到破坏,无法保护本国经济,故B项错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印度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答案:D
2. [2014·浙江高考]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 “求富”“自强” B. “师夷长技”
C. “中体西用” D. “民生主义”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演变。材料强调了修建铁路有利于对内开发资源,对外收回丧失的利权,这有利于人民,也有利于国家。同时,有利于解决发展军事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这正是洋务派“求富”“自强”的主张,故选A项。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不能反映材料信息,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传统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的态度问题,故虽同为洋务派的主张,“中体西用”超出了材料范围,C项错误;“民生主义”的核心主张是平均地权,D项错误。
答案:A
3. [2014·山东高考]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