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学习小结
一、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改,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3)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建国初到197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