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编辑
【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时作业:专题整合7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0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章节测试
  • 教材版本人民版(现行教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231 K
    上传用户bingxue
  • 更新时间2015/6/23 10:10:09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9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1.如何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这种“直接过渡”的思想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2.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这一政策“新”在何处呢?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换所需物品,粮食税的数额比余粮收集制时的交粮数额大为减少。
(2)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将这些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并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如授权美国商人哈默开采石棉,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3)重新重视货币的作用,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简单来说,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两大不同:①由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由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3.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增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需要发展军事工业。(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4)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重工业。
4.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1)同:①目的: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前期效果明显;后期经济恶化,社会矛盾突出。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2)异: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5.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1)积极性:在改革前期,勃列日涅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消极性: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对苏联社会的过高估计进一步阻碍了改革的进程;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日益严重,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苏联进入停滞时期。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精品专题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