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题1.5分 共45分)
1.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描述的是
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 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
C.元代的棉纺织业 D.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
2.“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赵州桥
3.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引导 B.国家统一的完成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家庭手工业的山现
4.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这一节日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传统 B.古代中国人富有想象力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5.黄梅戏《天仙配》唱词中有“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6.宋朝诗人梅尧臣在《水轮咏》写到:“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诗中描写的是( )
A.筒车 B.翻车 C.楼车 D.风力水车
7.《礼记•典礼》中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这段记载的是( )
A.工场手工业的规模 B.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