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C
2.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D
【解析】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发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经改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
3.据《山东东昌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