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以往的高考试题很注意文化的“精深”,学术味相当浓,却忽略了常识性问题。为克服这种偏向,近年历史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一些文史常识试题。
一、史料辨析
1.史料概念:史料就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2.史料分类
(1)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造,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2)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①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大体上可分为: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如我国山西蓝田遗址等。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埋有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像我国1973年在湖南长沙发掘的西汉马王堆墓即属此类。
②文献史料: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梁启超曾形象地说:“十口相传为古”,说明口传资料同样是重要的史料形式。常言说的“路上行人口似碑”,“有口皆碑”,也证实口耳相传的作用与碑文记载具有同样的价值。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利用口传资料进行历史研究,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孔子编《春秋》,曾采用不少“所闻”的口传资料。司马迁编《史记》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也大量采用了口传资料。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等,都是利用口传资料的表现。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无疑以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字材料也极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