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编辑
【高考复习方案·2015高考冲刺】2015年最新模拟题汇编:第2讲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0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试题汇编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423 K
    上传用户bingxue
  • 更新时间2015/5/22 15:40:39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5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第2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2015.杭州二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D 【解析】由“《耒耜经》、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有效信息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耒耜乃是神农氏所创制的松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因此,A项“西域”说法错误,B项“水力灌溉工具”说法错误,C项“东汉”说法错误;由“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D项正确。
2.[2015.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质监]《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C【解析】“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所以要重视精耕细作,这也是精耕细作的特点。
3.2015.山东滨州市高三期末]“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D【解析】材料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即小农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表现出脆弱性,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只是其稳定不变的原因之一,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与欧洲差距拉大,表现出停滞性,故D项正确。
4.[2015.四川德阳高三第一次诊断]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 7%,中国人均C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CDP427美元。根据所学,可以推断宋代时中国
A.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
C.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                   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C【解析】 从材料中“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 7%”可分析出北宋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A项错误;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5.[2015.山东莱州一中期末]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转向湖广
C.太湖流域取代江浙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D.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日趋缓慢
A 【解析】根据题目“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则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棉纺织业,可以说明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其他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精品专题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