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说法
A.遵循了西周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 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2.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3.古今中外地域中有很多带“州”的名称,下列对“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进行监察
B.《尚书•禹贡》记述了大禹划分九州的传说,九州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
C.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的各州仍有拥有一定的国家主权
D.新中国成立后“州”的行政划区仍存在
4.“城”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邦”字下边的“田”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标示疆界范围的界标。从这两个字的结构和含义可以看出“城邦”的含义和主要功能是
A.具有对外防御能力的军事基地 .
B.一定区域范围内统治管理中心
C.强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中心
D.土地和军队是国家财富的来源
5.《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后世学者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